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88904
大小:241.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2
《地方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总第591期第28期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2015年10月上旬出版地方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肖华茂,(韶关学院,广东彭剑韶关512005)摘要:本文结合地方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实际情况,从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各主体的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外部保障机制几个方面探讨基于协同创新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地方院校管理类人才协同创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时,也对自身的管理提出了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管理活动面临的新情况,使高校改革创新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基于
2、协同创新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应运而生。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各主体的地位无论是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还是产、学、研、政等多方的协同创新,都包含有一个以上的创新主体,一个健康运转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明确各主体在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功能上看,主要应明确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地位。首先,高校作为人才的招生和培养机构,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协同创新平台中人才培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其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企业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把企业乃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反映到教学培
3、养计划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课堂之外的实训、实验设施,解决高校实训难、经费紧张的问题。最后,政府在各主体间的资源调控和公共管理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的培养人才的重要导向,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主导和协调的角色,成为协同创新的管理者和规范者,引导各主体的行为,保障各主体的权益【l】。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在办学职能、办学特色上与地方的实际需求脱节。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断地在输出人才;而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和市场又难以找到满足要求的管理类人才,既是“供需两旺”又是“供需
4、两难”。要打破此种局面,就必须找准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人才培养,在办学目标上,突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其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当地的特色产业,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从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强,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成长潜力的管理类人才。三、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打破人才培养主体的界限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涉及四个主体:专业主体、学科主体、学校主体和社会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相互构成了四个界别,即专业界、学科界、学校界(学与政企研界)和社
5、会界(即政、企、研等间界限)【2】。这些界别区分过严,则会导致专业间培养方式缺乏互补性,高校间同质竞争,产、学、研、政之间信息交流不畅,人才培养各环节衔接不畅,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GDJG20142437),韶关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sYjY20121301),广东省科技厅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韶关市民营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建设”(201380705
6、01001)阶段成果.·95教育改革与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协同创新的管理类人才培养必须着重考虑培养主体之间各界限的互补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主体,应“主动出击”,在学术培养上,打通本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壁垒,对接本校其他相关领域的学科,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跨学科专业交流,实现学生在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的自由选课;在职业技能训练上,主动与企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开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特色人才的跨界合作。【二)搭建多方协同的培养平台高校在主动与企业、政府等寻求合作的同时,企业和政府等主体根据帕累托最优目标,也会考虑主动与
7、高校合作培养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基于这种现实利益的分析,多方搭建平台具有极大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多方平台的搭建,应充分整合各方可以提供的优势资源,明确协同平台中各方的分工层次与模块,在硬件上,搭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克服校内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在软件上,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适当添加与地方特色、地方优势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收集企业相关教学资料,启动整个平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安排上,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战略规划、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营销策划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跨界实战经验。(三)转变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往往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而在实践环节上又多半流
8、于形式,或放任自流,这种重课堂而轻实操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实践技能。多方协同的培养平台下,各培养主体都基于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