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4例卵巢癌临床分析与临床治疗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64例卵巢癌临床分析与临床治疗新进展【摘要】目的:分析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与经验,探讨卵巢癌病理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全过程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卵巢癌患者病理分型的基本情况,对治疗前CEA、AFP、CA125等血清肿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结果:64例患者中,上皮性卵巢瘤共计55例,占85.94%,其中浆液性腺癌29例,黏液性腺癌21例,纤维上皮癌2例及内膜样腺癌3例。此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病理类型为卵
2、黄囊瘤,占总病例数的1.56%O还有卵巢性索间质肿瘤4例,病例类型为颗粒细胞瘤,占总病例数的6.25%0卵巢转移性肿瘤4例,占总病例数的6.25%。术前CA125水平,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肿瘤类型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卵巢癌病理类型复杂,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关键词】卵巢癌;临床分析;靶向治疗;新进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6-0116-02卵巢癌在女性生殖器癌瘤中的发生率占第3位,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⑴。卵巢位于盆腔深处,
3、位置隐蔽,大多数早期患者无症状,针对具有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是理想方案[2]。但由于健康意识问题,大多患者发现卵巢癌已经处于晚期,失去较多的治疗机会。目前,卵巢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3]。本文以64例卵巢癌患者为对象,分析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与经验,探讨卵巢癌病理因素对牛存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50.38岁。病理分型表现为上皮性卵巢癌55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4例,卵巢转移性肿瘤4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5年)临
4、床分期表现为I期患者21例,II期患者8例,III期患者8例,IV期患者27例。1.2方法所有患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方法综合治疗。其中3例la期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单侧单纯附件切除并加于化疗6周左右。6例Ic期患者及4例II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余患者均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所有忠者均进行化疗,化疗方法有CP、CAP、TP、TPb,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化疗方案。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
5、P0.05)o详见表2o3讨论卵巢癌的发病率较高,且发现大多处于晚期,失去较多的治疗机会。64例患者中,上皮性卵巢癌55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4例,卵巢转移性肿瘤4例。其中上皮性卵巢癌发病率高达85.94%,与文献报道上皮性卵巢癌占原发卵巢恶性肿瘤的85%〜90%基本一致[4-5]。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提高满意减灭的比例,减少住院日及术后病死率,尽管并不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6-9]o目前,卵巢癌治疗的新方法与方案较多,其中最可能和有效的是靶向治疗
6、,从基因和信号传到途径进行治疗即为新途径。二次肿瘤减灭术无瘤间期,复发病灶数量和术后的残余病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10-12]o无瘤间期大于30个月、单发病灶,进行SCS往往效果明显。另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识别能力,打破患者的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状态[13]o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免疫细胞出现可能有助提高生存率,提示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例如免疫治疗。总之,卵巢癌病理类型复杂,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参考文献⑴陈海菊,许少群,吴素芳.46例卵巢癌的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178-180.[2]杨冬梓
7、.卵巢肿瘤-疑难妇产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70-795.[3]乐杰.卵巢肿瘤?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8-287.[4]连丽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⑸韦勇英.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35-36.⑹范炳娟,张颖•对卵巢癌腹腔镜术后转移扩散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50-152.[7]刘莹,张颖.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
8、013,10(12):153-154.⑻邢建红,尚东平.上皮性卵巢癌脑转移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13-114.⑼周凤珍,周霞平•卡钳联合多西他赛及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