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ID:46278706

大小:7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_第1页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_第2页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_第3页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_第4页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摘要]目的:临床分析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危险性,延长生存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对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的治疗观察,进行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组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有12例发热,无明显感染灶,占33.3%,有感染灶者24例,占66.6%,其中,肺部及口腔感染18例,消化道及肛周感染3例,皮肤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结论:通过对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有明显感染24例,占66.6%,无感染12例,占33.3%,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关键词]白血病;儿童;急性;临床特点;感染[中图分

2、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1674-4721(2010)05(c)-184-02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高强度化疗方案的广泛应用,骨髓移植期、骨髓移植前后,粒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一旦感染常来势凶猛,进展快,不易控制,如不及时治疗,轻则使疗程延长,重则发生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抗感染措施在内的支持治疗对保障化疗安全进行、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尤为重要,笔者回顾总结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对致病菌用药的敏感性及特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进行临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儿童急性白

3、血病患儿均为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发生感染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9个月~15岁,平均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感染的标准口]:体温38.5°C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导致发热的非感染性因素;体温399时抽血培养。单次血培养阳性则被认为败血症。1.2.2中性细胞减少严重程度的分级:轻度、中度、重度,中性细胞减少的划分标准分别为中性细胞绝对值(ANC)>0.5x109/L且<1.0x109/L;>0.2x109/L且<0.5x109/L;<0.2x109/Lo中性细胞缺乏程度

4、及持续时间作为判断骨髓抑制程度的主要参考指标。1.2.3抗生素应用原则及应对措施: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依据患儿感染的临床特征,结合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及搬进高级无菌层流床。抗生素采用青霉素类,二代头匏霉素、三代头鞄霉素,对于家庭条件好、感染严重者加用碳烯胺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治疗3d后判断其疗效,并根据随后的微生物学检查情况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2]: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痊愈、显效、进步,视为有效。停止抗生素治疗指征:ANC>1.5x109/L,体温正常持续48h以上,无感染症状

5、特征:ANC<1.0x109/L,体温正常,无感染表现的临床症状、体征持续5~7d。2结果2.1急性白血病感染患儿的特征36例患儿中位疗程3(1-12)个月,所有患儿均采用标准剂量化疗,采用VDLP、COAP、VMP、MA、MAE等化疗方案化疗,并加用昂丹司琼预防消化道反应,化疗过程中50%有轻度恶心、呕吐、黏膜炎。26例患儿在发热时伴有轻度寒战,12例在开始进入骨髓抑制期即搬进高级无菌层流床简易隔离,预防交叉感染。患儿骨髓抑制期ANC轻、中、重度减少,中位持续时间为16、14.10d,初治发热时体温为38.2(±0.6)°C,最高体温40.2(±0.5)°C,中位发热

6、时间为9(1-26)do2.2菌群分布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2.3感染灶分布及特征36例患儿中有12例发热,无明显感染灶,占33.3%,存在明显感染灶的24例,占66.6%,口腔溃疡及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为18例,消化道及肛周感染为3例,皮肤感染为2例,导管相关感染为1例。3讨论儿童急性白血病ALL占70%以上,本院统计占89%,ALL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本身中性细胞减少或缺如功能降低,体内以大量的无功能白血病细胞为主,加之化疗引起骨髓抑制,不少患儿呈现不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不易识别的感染部位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判

7、断,即使是轻微感染,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应以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原则,及时给予治疗,在患儿发病前及初热时,仔细寻找可能的感染灶并及时送检培养标本,之后立即施以经验性治疗,等病原菌明确后再换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1周以上或症状消失后连续使用4~7d。观察48〜72h,如病原菌不能肯定且病情难以控制,应及时换药,应注意双重感染及霉菌感染的可能性。根据其危险因素、微生物学检查情况和药敏特点,笔者以三代头鞄霉素、阿奇霉素、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治疗,有效率达65%以上,对于霉菌感染或疑似霉菌感染者[3],加用氟康哩口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