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

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

ID:46262034

大小:58.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2

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_第1页
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_第2页
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直缝管筒折弯成形原理的研究摘要针对国内大直径焊接钢管的制管现状,从板料的塑性弯曲理论入手,采用数学解析法,对肓缝管筒折弯成形过程进行了工程理论描述,建立了肓缝管筒折弯成形的数学模型。关键词直缝管筒塑性成形逐步折弯成形1.前言随着我国输送管线建设的迅速发展,人胃径焊接钢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湖北三环集团锻压机床厂应市场要求,生产了一台PPEB5200/125电液伺服数控折弯机,该机的公称压力5200吨,折弯长度12.2米,是大直缝管生产线中的大型折弯成形单元,AiZffl匹配的折弯成形工艺方案、模具设计等都需要相应的板料塑性弯曲理论加以指导。2.逐步折弯成形的理论分

2、析直缝管筒成形是一个逐步折弯成形的过程,如何根据折弯机的具体情况选取最优的折弯成形工艺方案,以提高制件质量,盂要对直缝管筒的逐步折弯成形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按板料变形受力状态来分,折弯成形过程分为不对称折弯模式和对称折弯模式。设折弯成形次数为n次,前(n・l)次为不对称折弯模式,最后一次为对称折弯模式。2.1不对称折弯模式如图1所示,设P⑴为第i次折弯时的实际折弯力,V为下模开口距离,Rp为上模半径,Ro为管筒外半径,心为下模圆角半径,t为板厚。△("为第i次折弯时的折弯深度。板料与下模的接触点分别为Qi、Q2,在Qi点,下模对板料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分

3、别为Ni(i)、恥),在Q2点,下模刈•板料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分别为N2(i)、F2(i)o板料与上模接触点为AhA2o按照刚一塑性假定,Ad?段为塑性段,内半径近似为上模半径Rp。直线A

4、Q]段、弧A2Q2段为刚性段。在刚一鴉性转换点ArA2有:Mai=Ma2=MPoMp为初始槊性屈服弯距。图1不对称折弯模式根据力及力矩平衡关系,冇:耳0)=pN心F2(z)=述2(0;“为滑动摩擦系数叫=1.15葺为初始屈服应力,厶为钢管长度P(i)=Ni(i)Co$(Q(z))+F](Z)S加(a(i))+皿(尢碩0(,)+〃))+F2(z)Sm(X0+/(0)根据板料变形的

5、几何关系,有:△("=(Rp+Rd+/)+(/?;—©+&e(0(i))—(几+心)cM0(i)+九))A(z)=(/?p+Rd+r)-(Rp-Rd十t)C^(6z(z))+Lz5m(6z(z))⑵

6、刚一塑性假定,在图2中点A为刚塑性的转换点,Ma=Mpo弧AQ和AQ段为刚性段,其内半径Rp'为回弹后的内半径。弧AA,段为塑性段,英内半径近似为上模半径Rp,由左右对称的特点,有a(n)=B(n)。图2对称折弯模式F(n)=/z/V(n);//为滑动摩擦系数心=1.15葺乞;氐为初始屈服应力,厶为钢管长度+

7、S加(血))+尸(彳心(3)P=N(n)Cos(a{n))+/(/?)+F(n)Sin(a(n))+/(n)根据板料变形的几何关系,有:A(/2)=(Rp+Rd+r)+(/?p一Rp+t)cos(a(n))-(np+R(l)C^v(

8、)V/2=(Rp+匕+()57/2(qS)+y(”))一(7?p-Rpjs*加(a(n))同样,式(3)、(4)给出了最后一•次折弯成形时的折弯力P(n)、折弯深度△(□)、折弯角o(n)三个变虽Z间的相互关系。2.3联合求解不对称折弯模式和对称折弯模式的数学模型只是建立了直缝管筒单次折弯的和关变量的依赖关系,而逐步变形的连续性方程则是建立直缝管筒每步之间折弯参量的分配关系。则展开宽度:⑸设管筒外径为D。,壁厚为t,如不计弯曲时的板厚减薄及屮性层移动,CzK=设直缝管筒的开口距离为Lck,则直缝管筒的外径Di近似为:CZK+【」CK+f=q+如兀71(7)因Rp

9、为冋弹后半径,即肓缝管筒内半径,又有:D1=2(RP+t)由以上三式可得Rp与D()的关系为:Rp=也)+—K一t2龙设直缝管筒折弯次数为n,各步折弯弧长为Y(i),(i=l,2,...n)o板料单边有效折弯弧长为Lew根据弯Ml前后板料长度近似相等,得到变形的连续性方程:02厂2厶聘+£〃)加)/=!q(i)为每步折弯的送进率,即板料实际送料长度与折弯成形长度的比值。在折弯次数n与卜•模开口V确定的前提下,即对求解其它各相关变量,从而对以确定直缝管筒逐步折弯成形的工艺方案。3・结论直缝管筒的逐步折弯成形原理与应用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

10、直缝管筒逐步折弯成形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