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588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5
《浙江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分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浙江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分析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创业板块,如何分析创业板的成长性对于投资者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成长性也是上市公司的核心问题,而企业的成长性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然而,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目前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深入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将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预期目的:以浙江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浙江地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探索出一套
2、完整的分析评价方法,以帮助投资者对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此项研究有很多,Keizer和Dijkstra等人(2002)对荷兰机电行业中小企业创新效果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用回归方法检验了可能的决定因素。发现对创新的鼓励政策、与科学技术中心的联系和R&D投资的周转率对创新效果有显著的影响。AllanGibb和JunLi(2003)等学者对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小企业特别是成长性中小型企业
3、。这种增长模式与西方标准的增长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在缺乏明确的私人产权、分散的市场格局、各地区有权自定价格和使用资源以及强烈的“关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较多,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首次提出在“适当时候在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
4、设。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5要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小企业板块”,中国创业板市场建立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王智,张锦顺(2009)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经过筛选之后,建立了一个包括四个方
5、面13个指标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指标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充分的反映企业成长状态;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较为客观;具客观性、权威性。这13个指标为:销售增长率,技术投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资本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有学者采用了类似的定义方法,他们认为企业成长性是对企业挖掘和提高自身价值能力的判断。孙立梅(2004)认为具备成长性的企业具有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而持续实现潜在价值的能力,
6、企业成长性是人们依据企业的现有发展状况和其他内外部客观因素所做出的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企业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上。高伟凯(2006)认为企业的成长性,反映企业在持续经营中,通过其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的企业价值增长的能力。罗卡明(2006)认为企业成长性体现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能力与潜力,认为一个成长性的公司应具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且规模逐年扩大、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在未来经营中保持业绩稳步攀升等特征。曹伟针(2007)认为企业的成长性是一个隐性
7、的概念,其定义的范畴旨在揭示在企业自身所处成长网络的特定条件下,企业凭借网络资源及自身能力的积累和利用,能够在将来实现的增长空间。他认为企业的成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即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企业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所以,企业成长性的内容也需涵盖这两方面。周登波(2010)认为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方法有单一指标分类、Tobin’sQ分析法、判定分析法。李晓洁(2010)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财务因素包括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基本因素包括市场预期能力及市场销售能力、上市公司规模
8、、行业发展状况、公司治理、管理者的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等。3.参考文献[1]王智,张锦顺.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与实证[J].经济评述,2009.[2]安瑛晖,梁志华,张举刚.创业板市场风险控制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5[3]陈艳红.二板市场之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4]郭峰等.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屠绍光.创新市场:崛起与机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吴颜鹏.创业板市场[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