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36724
大小:72.36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1-22
《民法学(一)复习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民法学(一)复习指导目录•M■重点章节•重点内容•总论部分练习•物权部分练习重点章节绪论一民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二民法的木位、法律地位及历史沿革三民法的基本原则四民法的渊源五民法的适用范围六民法与相邻法律部分的区别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第四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概述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第五节监护第六节自然人的户籍、住所第七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2、第八节合伙人第三章法人第一节法人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第二节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意义第三节法人的分类第四节法人的设立第五节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第六节法人的名称和住所第七节法人的变更和终止第八节联营第四章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第一节民事权利第二节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第三节民事义务第五章物第一节物的法律特征第二节物在法律上的分类第三节货币与有价证券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第四节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无效
3、民事行为第六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第八节无效民事行为和被撤销民事行为的后果第七章代理第一节代理制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代理的种类第三节代理行为的限制第四节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第五节代理关系的终止第八章期限与吋效第一节期限第二节时效第二编物权论第九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第二节物权的范围和分类第三节物权的木质和历史沿革第四节物权的基本原则第五节物权的变动第六节物权的保护第十章财产所有权的一般原理第一节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第二节财产所冇权的木质和意义第三节财产所有权
4、的内容第四节财产所有权的取得第五节财产所冇权的消灭第六节财产所有权的保护第■一章财产共有权第一节财产共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第二节按份共有第三节共同共有第四节建筑物区分所有第十二章用益物权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第二节大陆法系的用益物权第三节我国民法中的新型用益物权第十三章担保物权第一节担保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第二节抵押权概述第三节抵押制度的法律规定第四节质权第五节留置权第十四章和邻关系.第一节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第三节和邻关系的种类主要内容参考绪论一、民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5、民法的法律概念为: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民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屮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牡会关系。这种财产关系的性质须是平等主体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具体表现为:(1)参加财产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2)发生财产关系须遵循自愿原则。(3)财产关系大都是等价有偿的。2、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又称人
6、身非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如下特点:(1)人身关系主体处于平等地位。(2)人身关系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3)人身关系与特定主体不可分离。(4)人身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与物质利益相联系。二、民法的本位、法律地位及历史沿革(一)民法的本位。(二)民法的法律地位。(三)民法的历史沿革。1.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的民法。2.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法。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的典范。3.社会主义民法。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木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准则,是制定、解释和适用民法的依据。(一
7、)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屮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则包括下列含义:lo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其民事法律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的权利应获得平等的保护。(二)自愿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白愿原则。白愿原则具体表现为:1.法律保护当事人的真实意愿。2.当事人民事活动的意志自由。3o当事人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三)等价有偿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原则。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取得一方财产或劳务时,应按价值向对方支付相应的代价,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在
8、民法中,等价有偿原则的具体表现为:1.当事人在民事权利义务分配上相互对应,一方亨有权利;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即取得利益须付岀代价。2.在权利义务的价值含量上大致相当,不得在经济上显失公平,但当事人有特殊约定的除外,如赠与。3.当事人共同从事某一民事活动时,各方均应取得相应的利益,如合伙人共享合伙利益。4.-方违法行为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按财产价值予以补偿。值得注意的是,等价有偿仅适用于民法上的财产关系,不适用体现精神利益的人身关系。(四)公平与诚实信用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