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99610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优序法决策在工程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序法决策在工程项目评价中的应用摘要:优序数法是多目标评价与决策方法之一,文屮对优序法的基木原理和操作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结合工业工程项日的可行性评价给出了应用的实例分析。关键词:多目标评价,优序法,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指标,AHPo工程项目评价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对英评价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多因素有的是可以量化的确定性因素,也有很多是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除了要建立一个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评价组织外还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评价来说具冇关键性,决定着评价结论的成功与失败以
2、及评价是否具有的权威性,其次是数据的采集的客观性。有了合理的指标体系也采集了客观科学的分析数据,要达到评价的目的还要选収一个合理的评价技术方法,这三者之间缺一不可,本文采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中的优序法对多方案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就是因为工程项H本身涉及的评价因素指标很多,这种方法在实际评价操作屮也切实可行,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应。1•多日标决策优序法1.1优序法的基本性质设是项目评价的总优序数,N是方案个数,R是评价专家个数,则有:(1-1)[定理一][定理二]多指标决策问题存在理想解的充分必耍条件是它的总优序数为:O这里理想解是任何一个决策人采用任何一种决策原则,都是名列第一的最优方案。[定理
3、三]若,则所对应的一定是多指标决策问题的非劣解。1・2优序法的模型结构(1)确定指标屈性量值矩阵表和方案比较矩阵表设有R个评价专家(),有N个备评价方案(),每个方案有H个评价指标属性()0设是方案第h个指标属性的属性量值,这个量值有的是由定性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转化为定量的,有的是直接可以定量化的,有的是确定的,有的不是确定的,得到的指标属性量值矩阵参见表1-1所zjlO通过第Mr个专家对全部方案的第h个目标属性量值进行两两对比形成的优序数评价矩阵,参见表1-2所示。(4)对方案按照总优序数排序,然后进行优选.根据表1-4计算结果,将总优序数按大小排序排列,然后取优序数最大的方案为最合理性
4、的方案。1・3优序法简化计算方法:在利用优序法实施评价决策时,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并不需要专家必须对方案进行两两比较,也不需耍直接计算每个方案的优序数,只需耍对方案的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分清正向指标还是方向指标。指标属性量值如果越大对于方案越有利,我们称指标与方案之间是正向关系,这样的指标叫正向指标。如果指标属性量值越大反而对方案不利,我们称这种指标与方案之间是反向关系,这样的指标叫反向指标。正向指标属性量值越人,优序号就越大,正向指标按照各个方案所对应的不同指标属性量值进行排序,量值最大的排在最大有序号上,其余依次往冇序号小的方向排;反向指标属性量值越大,优序号就越小,反向指标按照各个方案
5、所对应的不同指标属性量值进行排序,量值最大者排在有序号最小的位置,其余依次往有序号大的方向排;相同属性量值的指标优序号的确定方法:若有s个相同属性量值的指标,应把它们安排在同一一个优序号位置上,但其后面应当空出(S-1)个空位置,这些具冇相同属性量值的指标的优序数大小计算为:如果各个指标的权重不同(可以通过DELPHI法和AHP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为,则总优序数的计算就比较复杂,在下文案例分析中能够体现。1.工程项目优序法评价案例分析现将优序法用于项目评价与决策管理上,现在对某省2005年度即将在不同地区投资十个工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分析,根据专家评定组确定的九个指标:原材料供应条件
6、(,单位分)、年产值(,单位万元)、投资规模(,单位亿元)、技术先进性(单位分)、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单位分)、厂址空间布局合理性(单位分)、对环境影响(单位分)、工程进度(单位月)与运行费用(,单位万元/年)。其中、、、、是正向指标,其余是反向指标。各个指标属性最终的评定量值参见表2-1所/JiO1.结论文中通过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优序法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具有非常的便利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还要与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理论和随机理论相结合使用,这样对于实际屮遇到的不确定性的指标才能得以量化,这是使用优序法的前提。参考文献[1]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2[2]原道谋
7、企业系统工程[M],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05[3]田贵全,优序法用于环境质量的比较[J],化工环保,1995.15(6):371-373.[4]宣家骥,多目标决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5]陆明生,多目标决策中的权系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4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