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口服胃苏颗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苏颗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群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约占19%—41%,在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占50%左右,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
2、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我们采用胃苏颗粒治疗本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37.8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7.8年。对照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2广62岁,平均为3&6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为7.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及伴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3、1)符合罗马III标准,具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病程超过半年;(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症所致);(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1.3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是对症治疗,给予多潘立酮每次lOmg,每日三次;奥美拉口坐每次20mg,每日二次,治疗组给予胃苏颗粒(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每袋5克,每次1袋,1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还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应清淡,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
4、食物,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刺激食物,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且因人而异,给予心理治疗。1.4疗效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症状根据程度的不同进行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上腹胀痛、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暧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稍加注意就有症状;2分,症状明显,可以耐受但不影响工作;3分,症状严重,频繁出现,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消化道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异常指标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异常指标稍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
5、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2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2.56±2.18)分,治疗后为(2.86±1.6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症状总改善率为(80.12±28.56)%,对照组症状总改善率为(42.45±3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60例,治愈49例(81.67%),有效8例(13.33%),无效3例(5.00%)。总有
6、效率(95.00%);对照组60例,治愈30例(50.00%),有效17例(28.33%),无效13例(21.67%),总有效率78.33%O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2.3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再复发率为39.6%,对照组再复发率为58.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o2.4安全性观察治疗组观察期间对一般情况的检查,以及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与实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3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
7、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日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胃动力学药物,但其远期疗效不能肯定,且复发率高。胃苏颗粒成分为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椽、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健脾消食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它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抑制和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改善胃肠功能,调节神经机能,从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治疗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胃苏颗粒与常规西药对照更能明
8、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增加了治愈率,减少患者再发病率和再住院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而且未发现与胃苏颗粒相关的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O【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显示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