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

ID:46189562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_第1页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_第2页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_第3页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_第4页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验—《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策略——柏蕾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体验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柏蕾蕾在“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因学生好学而设计,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一直实践和探索的核心问题。实践表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过程。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而实现的。从“体验”入手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解决学生品德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高实效性的有效策略。—、精设活动,唤醒角色体验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

2、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是引导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多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精心设计各种目标性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各类教学内容。例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爱心小调查并汇报后,我让学生思考

3、:“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残疾人做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出自己的“阳光助残计划”,承诺现在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将来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自定的“阳光助残计划”唤醒了他们的多重角色体验,既有现实的生活角色体验,又有未来想象中的角色体验。这样的角色体验既将学生的爱心落实在现在、落实在身边的小事中去,又将学生爱心绽放的时空无限放大、延伸。让学生从小立志,用理想、用梦想、用毕生精力奉献自己的爱心。二、创设情境,激发真情体验实践证明,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是品德课程淡化说教程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

4、针对性较强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化过程,然后设身处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换位思考J产生爱心,践行关怀行为。在创设道德教育情境中,我注重充分运用现代电教媒体,注重形象性、再现性的展示,把星、声、色、光、情、意融为一体,拉近时空的距离,使教育情境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放飞和平鸽》一课时,我用视频播放了联合国诞生的经过,让学生感受联合国是在怎样的状况下诞生的;接着以图像再现的方式,出示了联合国的会徽和圆桌会议室,使学生直观的了解会徽的图案和

5、圆桌会议的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去读《和平寄语》这首诗,用语言来感染学生。三、走进生活,丰富实践体验“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贴近儿童真实生活的德育,才是卓有成效的德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才是有鲜活生命力的德育。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使我们看到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新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最大的变革是“回归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全面实施课改理念,就是要坚持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

6、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一切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归宿。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思想品德课要把学生的实践体验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访问、资料搜集,课后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记录、专题研究。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己有经验,走出课堂,与家长谈一谈,到小区走一走,到实地看一看,拓宽思想品德教学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例如:在教学《不乱花零用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过新年了,是否向父母要压岁钱?2、每当你过生日时,是否跟别人比阔气、讲排场?3、家里的旧衣服还

7、能穿,是否就想换新的?在这些和孩子生活非常贴近的话题中,学生根据“不乱花零用钱”的具体要求展开了讨论,抓住怎样才是“不乱花”这个重点,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不乱花钱。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确保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情境取材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问题情境材料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统一、融合、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四、捕捉生成,提升原有体验预设是静态的,而课堂是需要灵动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高度重视学生

8、生成的资源,重视引导学生展示分享、交流活动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生成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活动所承载的教育价值的内化,提升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