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

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

ID:46181556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_第1页
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_第2页
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探析摘要: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韩城庙后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街巷空间及公共空间三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总结演变过程中的启示与问题。希望在一定程度继承与发展传统村落中所具有的多样文化与地域特色,为今后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资料。关键词:村落形态结构演变;村落选址;街巷空间;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TU-098.1文献标识码:A一、庙后村概况庙后村地处陕西韩城市古城南关遽水河中游东北岸,与韩城古城,新城毗邻,曾经是连接古城南部城镇与古城、及东部山西,川道地区通往古城的重要驿道(图1)。村落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自新石器时期

2、就作为人类居住之地,且是清朝第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的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受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村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的演变特点。二、村落选址演变庙后村位于河谷川道区和黄土台嫄区的交界处,西南面临遽水河,至西向东三级台嫄,居住领域均位于每级台嫄的平坦处,村落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老村位于一级台嫄处,依嫄傍水,是村落最早的居住区域,明嘉靖2年在噱水河畔设供奉水神的二郎庙一座,村落也因位于二郎庙以北,而得名'‘庙后村”。明末,社会动荡,农民起义蜂起,明万历27年(1599年)在距老村约1公里的三级台嫄处建造寨子。[薛引生主编.

3、韩城古城[M].韩城:韩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4]明崇祯16年(1644年),王姓部分人搬至老村与寨子间的二级台嫄处建立新村(新庄村)。解放后,寨子因不利于生活而被逐渐废弃,80年代在寨子东面去往新城更加便利的平坦耕地内建立寨子新村,最终形成了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四个组群并立的组群式集村形态格局(图2)。老村的选址除风水方面考虑外,依嫄而建,亦靠近水流,便于形成宜居的环境和灌溉农田,老村和新村着重考虑两块用地的平坦性和可发展性,寨子三面临崖,另一面修建簸箕形城墙和壕沟,相对险峻的自然地形起到天然的防御功能(图3),充分体现了"高勿近旱,而水用

4、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依嫄傍水”、“负阴抱阳”的传统选址观。解放后,随着政策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村落建设大规模展开,村落选址、建设已经相对较少考虑风水因素,发展趋势以便于生活为优先条件,各种防御设施逐渐消失,或沿道路发展,或见缝插针建设,新建的内部居住形态、功能也趋于均质化,空间单调无序。三、街巷道路演变街巷道路是村落的骨架,是决定村落脉络结构的线性要素之一。庙后村的街巷道交叉口以“丁”字形交叉口为主,主要的大巷大部分是两个"丁”字形交叉口错位连接的形态,并且早期巷道一条较垂直,另外一条则一定较曲折,此种道路节点处易形成村落的交往空间。解放后

5、,村落建设开始受到新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更多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可建设性,开始出现十字交叉路口,或是减少交叉口,将原有两个“丁”字路口合为一个,延长垂直路径。这两种形态交通性较强,很难产生场所感,识别性引导性也较弱。不同时期,街巷的空间尺度、边界线、立面等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效果(图4)。解放前,大巷宽度4m左右,建筑外墙高约4-5m,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