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51538
大小:107.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1-23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第一章绪论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秦汉时期属南海郡,南齐设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立直隶嘉应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1988年,梅县专区改为梅州市。据《光绪嘉应州志》载,梅州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嘉应州及所属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四县,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今紫金)、龙川、河源、连平、长宁(今新丰)、和平、归善(今惠阳)、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大致皆可相通,
2、然各因水土之异,声音高下亦随之而变,其间称谓亦多所异同焉。广州之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考诸历代典籍,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就有中原汉人入梅。自宋代开始南迁的客家先民开始较为稳定的居住在梅州地区。迁徙而来的中原人最终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民族,成为梅州的“主人”,肇兴了梅州文化、改变了居住形式、产生了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传统村落成为他们的主要聚居地。1.1研究背景(1)梅州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梅州作为纯客家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体现在客家村落和建筑当中,客家习
3、俗、语言、服饰、饮食、民歌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客家民系虽然分布广泛,但梅州是最后成型的地方,是客家民系特点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腹地”、“客家之乡”、“客家大本营”等称号。现今,梅州人中98%是来自中原汉族客家民系的后代,其成为客家文化的代名词。以梅州作为分析和研究区域是客家历史文化挖掘、弘扬等的需要。(2)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涌现梅州虽然是客家文化的重地,但比起闽西、赣南等地对客家文化特色的宣传和利用来说起步较晚。近年来,梅州将“凝聚客家力量、整合客家资源、繁荣旅
4、游市场”为目标,发展了一系列以客家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其中包括:以客家文化符号和梅州山水环境为依托打造的旅游、度假、房产项目,如雁南飞、客天下等;以客家传统村落、建筑为基础,以文化特色、田园风光、民俗美食为共同载体,以“N村一景区、一村一景点、一户一特色”为口号的乡村统筹旅游项目,如“南福春秋”、“大麻六村联动”(大麻镇小留村、大留村、中村、下村、坑尾、桃石)、“雁洋六村联动”(雁洋镇阴那、大坪、塘心、南福、长教、雁上村)、“梅县十村联动”(在雁洋六村联动的基础上加上松口镇的横东、横西、大黄村和丙村镇的群丰村)等。随着旅游项目
5、的开展,游客的不断增多,客家传统村落、建筑、山水环境等文化特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些项目的开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梅州客家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还相当欠缺,对文化路线的发掘还仅停留在表面,甚至还出现了开发利用的不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从梅州市域范围内对传统村落、建筑遗产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整体性研究显得十分必要。(3)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为了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广东省各地区先后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方案”和“建设美丽城乡”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早在2008年,梅州就开
6、展了村庄建设试点,覆盖全市各个县镇,先后有梅县雁洋镇长教村、南口镇侨乡村、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等十多个村落被评选为“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并编制了《梅州市客家新民居设计图集》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知识读本》等文件,指导村落建设。以大埔县为例,随着以张弼士名人故居文化为特色的西河镇车龙村建设改造的成功,大东坪山村(坪山梯田农耕文化),大东联丰村(花萼楼民俗文化),高陂党溪村、银滩村(李光耀名人文化),大麻万福寺周边6个村(万福寺宗教文化)和湖寮双坑村3个县级示范村,以及古城、河头、双坑三个民俗文化村的改造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新农村、
7、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意味着自我国城市建设高潮开始以来,农村作为传统时期社会经济的源泉、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发源地被重新重视,千百年来的“农业文明”被重新关注。但是这类规划建设侧重于村落物质环境方面的整治、增设,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为主要目的,对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不足,对内在社会形态的重视远远不够。在村落整治和建设层面,如何将当地的客家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真正地融入其中,还有待对传统客家村落及建筑的形成、演变过程和内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4)传统村落和建筑亟待保护2014年4月,国家颁布《住房城乡建设
8、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