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67242
大小:7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1
《高平市东仓河流域文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平市东仓河流域文化探究摘要:丹河流域东侧支流在今高平市内主要是大小东仓河,东仓河儿乎贯穿高平市南北,然而在清代以前的史料中极少或者并未出现有关东仓河的记载,与丹河西侧的长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文献考证证明东仓河在历史记载中的缺失,并分析得出其中原因,最后将东仓河作为丿力史时期的流域文化的弱势方看待,此类文化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关键词:高平市;丹河;东仓河;弱势流域文化丹河流域文明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自泽州盆地北端的山区向南延伸,流域辐射高平市、泽州县、晋城市并于河南省注入沁河。高平市内的丹河及其各支流在各种文献屮记载较为
2、混乱,其屮丹河很早就出现于文献记载,然而对于丹河东西两侧支流的记载中,仅能够找到西侧各支流的大量记载,位于东侧的三大支流却未载与史册,直到清代方才见于记载中,这便是问题所在。因为今东仓河和大东仓河亦发源于泽州盆地北部的山区,河道相当稳定。一、主要历史时期丹河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的丹河记载较少,仅《山海经》Z北次三经Z谒戾Z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两汉时期此时期的有关记载较为宏观,并未提及具体的支流问题。如《汉志》上党郡冇“浓氏县,杨谷,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
3、”等。记载中东西侧的支流出现都很少。(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时期内最详细的记载见于《水经注》中,(沁水)又东与丹水合,水岀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此处除了丹水自源头出,乂有自北而来的第一个支流绝水。绝水出浓氏县西北杨谷……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浓氏之长平亭也……其水东南流,注绝水。按注文分析,并以今天的河道推断,此处“左会长平水”应为“右会长平水”,长平水位于丹河的西侧,为第二个支流。绝水乂东南流迳滚氏县故城北绝水东南与滚水会,水导源县西北浚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Z都乡城。又
4、东南迳浓氏县故城南,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此河段内丹河继续东南流又汇入第三条支流—y玄水,该水西北-东南流向,同样位于丹河的西侧。由此,以今天的高平市辖区为限,《水经注》再无其他支流。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丹河所有汇入的支流都来自河右,并未有关于河左支流的记载。(四)唐宋时期《新唐书?地理志》载泽州高平郡,高平县,有浓水,一名丹水。《元和郡县志》高平县下有“泾水,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太平寰宇记》高平县下云T玄水,一名丹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伞盖山,穿太行,入河内县沁源水”,“绝水,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骷髅山杨谷”,“丹水,一名长平水,水出长平故
5、城也”。本阶段的记述也是相对宏观,并没有表明河流流向以及具体支流,可能与《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和《寰宇记》的宏观性有关,本身具有対于地方记载的缺陷性。(五)元明清时期在此时段尤其是后期的清朝,方志保存了大量的地方资料,顾祖禹在《太平寰宇记》泽州中记载:“丹水,州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平县西北仙公山,流经州境合白水”。而乾隆《钦定一统志》中对丹河做了详细的记载:丹水,源出高平县四十五里,一名莞谷水,一名源泽水,一名源源水,一名源漳水,俗名丹河。发源丹朱岭东南,流入凤台县界……除此Z外还将长平水和长河单列出来进行记述:长平水,在高平县西北。长河,在高平县东北,南流入
6、绝水,其流绵连,春夏涨溢冬涸。这是东仓河①在清代文献中被记述的一次,这在宋代以及之前的很长时期内都是没冇的。光绪《山西通志》主要采用《高平县志》之言,而乾隆、同治、光绪三次修《高平县志》都大同小异,其中《乾隆高平县志》中,除了丹河中出现的长河和东长河的信息,也将其与长平水并列而作记述,其中:长河,源出县东北四十里羊头山,西南分流入丹水。河渠迤邇环带萦纤,而七佛山界其中,故有东西长河之别,春夏涨溢冬涸。此处两长河即为长河和东长河,即今天的东仓河和大东仓河。另外,“七佛山,县东七里,高出群山,左右环河,即东西长河”。《光绪续修高平县志?山川》中载:于小冯庄而长(长河)
7、丹(丹河)合流为北干。于川起村则两长河合流为东二干。对丹河的记述中除了西侧的长平水、浓水、许诸水等,也出现了长河和东长河:(丹河)又南至于赵庄西,而西长河之水合,又南至于仙井北而东长河之水合,乂南至于河西镇,而许诸水合在整个清朝的所右占籍文献记载中,关于今东仓河和大东仓河的记载出现次数放佛一下子多了起來,同之前特别是宋元之前的时期相比,竟完全处于两种境地。二、重大事件屮涉及该地屮的东仓河在高平市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
8、四十余万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