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

ID:46166304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_第1页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_第2页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_第3页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输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采用合适的临床输血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

2、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口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关键词】血液替代制詁;成分输血;自体输血术;白细胞滤除技术;输血不良反应1引言由多种原因引起血液不足甚至威胁到生命,输血是纠止患者缺血状况的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常用的人类输血技术人体可分为以下儿类:全血输血、成分输血、自体输血术、血液替代制品、白细胞滤除技术等。根据患者不同的适应指症,采用不同的输血技术,既可以节约血液资源,还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

3、疗。但是不可避免的输血带来许多不良反应,主要有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近年来输血技术不断进步,不良反应有下降的趋势,但是非溶血性发热、过敏、紫瘢等仍然较常见[1]。为了解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本文对我院输血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材料与方法2.1资料来源2010年1月-2013年7月年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62例患者。按输血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4组:(1)1568例采用血液代替制品输血的患者;(2)4087例采用成分输血术的患者;(3)2757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的患者;(4)1450例

4、采用自体输血的患者。2.2方法异体输血的患者对受血者进行常规的输血交叉配血试验,均进行同型输注。自体输血的患者均为手术患者,在手术前3〜5天对无采血禁忌症的患者按照血容量的10%〜15%采集自体血,一次采集200〜400ml,连续两次釆血时间间隔不少于3天。根据术中输血情况于术中输血或术后回输。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2.3资料收集输血后由临床医生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后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

5、反应,发生率为0.79%O其中血液替代制品引发输血反应率为0,成分输血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32.71,p二0.0000.05),其他不同输血技术导致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均不同,且冇差异冇统计学意义。成分输血与滤除白细胞输血X2二7.45,p=0.006<0.05;成分输血与自体输血相比X2=9.32,p=0.002<0.050见表12.2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木院近两年来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此次研究结果为发热反应占48%,过敏反应

6、为34%,其他为18%。4讨论此次研究表明血液替代制品没有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证实了其不引起免疫反应。相对于其他输血技术血液替代制品是最安全的,但是目前由于受技术的限制,血液替代制品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的病患和病征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研究表明80%以上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缺乏的是血液中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全血。因此全血输血逐渐被成分输血所取代,成分输血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输血技术,在将全血严格消毒的环境下进行分离、纯化分别采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得到的产品。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可以一血多用,节约血

7、液资源。研究结果显示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为1.34%,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白细胞是血液制品中的一种“污染物质”,是引起输血不良反映的主要因素。多次输入同种异体白细胞可引起受血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达60%,滤除口细胞输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输入白细胞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阈值为0.5X109个白细胞。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减少手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手术患者的康复;能够减少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牛率;同时还可以去除血

8、凝块和微聚体从而避免输注不畅和血液浪费,防止受血者血栓形成[2]。木次研究结果显示滤除白细胞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5%,明显低于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一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口细胞是引起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参考文献[1]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8-664.[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