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7707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还重点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不仅鼓励学生自山阅读,读整本的书,还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增加阅读量。可对于时间已成为“稀缺资源”的中学生來说,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读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学生学会选书FI前,图书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选那些格调高、知识含量大,写作水平高的书。学生读质量高的书,才可以从
2、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个人修养。反Z,只会白白浪费精力。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不少情况下,“开卷不一定有益”。对于学习时间很紧张的中学生來说,读质量不高的书,无异于浪费生命。教师可以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并且教给他们选书的方法,让他们会选书、选好书。二、教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1・为了提高语文水平而读书,一般采用“一意求Z”读书法所谓“一意求之”,即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若干次,每次只从一个方面去思考、理解、吸收,集中注意一个问题。例如阅读《三国演义》,第一次可以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入手,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次读,可以从了解小说的结构入手,
3、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事件连接起来的;第三次读,可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一看书中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等人的论辩技巧;第四次读,可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样一次一个重点,有利于学生汇聚注意力,使他们获得深刻的印象,效果比泛泛而读要好得多。2•为积累资料而读书,最好采用摘抄读书法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把以后写作可能用到的例子、片段以及有模仿价值的写人、写景、表情、叙事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如果读看后即扔的报纸,还可以釆用剪辑法。即把报纸上有用的内容剪下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贴在本子上。积累资料等于积累素材,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的问题。3.为了培
4、养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读书,一般釆用读前预测读书法。中国古典小说中每到最紧张的时刻,如英雄被奸臣所陷害,已经押赴刑场,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卖个关子,吸引你继续读下去。此时,不妨合上书,预测一下结局,琢磨以后的情节会如何发展,然后继续往下读。比较一下自己的预测与作者的安排冇什么区别,哪一个设计更合理,更吸引人。这样,“俯而读,仰而思”,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非常有利于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4•为了培养探究能力而读书,则可以釆用比较读书法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读一本书,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
5、高明的大方之家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多找儿木书看看,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渊源、主要观点、发展趋势等,有利于从中辨别优劣。三、要注意把握读书的节奏有的书,要一目十行地读,其至看个标题就能了解其主要内容。有的书则要细细地读,反复地读。对同一本书,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节奏读多次。著名文学家茅盾读文学名著一般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先迅速读一遍,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一字一句,慢慢咀嚼,细细体会,理解内容,领会主旨,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最后•遍是“消化式”,即总结作品的特色及思想意义。用茅盾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感情上的感动到理智上的感动”。这样读书,能看岀作品好在哪里,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并且能从中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四、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冇些教师在解读文章时,仅仅把自己的见解、认识向学生进行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接收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这只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亨受审美乐趣。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发挥联想与
7、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成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并不排除合作学习,相反,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启发促进学习,因而应该提侣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让他们相互交流一下读完同i本书后的感想。例如,让学生说说是否喜欢某木书,并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这样,经过交流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这本书的卬象,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一举数得”。总之,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