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ID:46144508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_第1页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_第2页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_第3页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意象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摘要]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在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中意象入手,谈及鉴赏意象的方法,通过解读意象,阐释意象的作用來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关键词]意象;作用;诗歌鉴赏一、意象及其要点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來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想蕴涵在一些物象之屮,通过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

2、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象呢的要点呢?本人认为,其要点应该是:(-)意象是个整体,意象屮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二)意象屮充满情感和生命。(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二、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方法1、注重意象的积累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一一夜雪——瓜洲渡”。也冇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3、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2、正确解读意象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舸。(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一一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

4、诗中运用较多。(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Z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鸳齐飞”,“千嶂里,长烟落口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三、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一首好诗必然具有真切感的意象,让读者吟咏诗句是能比物附情,留冇生动深刻的印象。意象在诗歌鉴赏屮具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

5、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ifiiZ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

6、里出现了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近、俯仰,动静结合,冇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2、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假“象”而见“意S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H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靡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

7、的传统审美特征。“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两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细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雪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参考文献:[1]浅谈意象和意境在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