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中学语文论文浅谈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杨薇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学士、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散文方面的大家。我之所以将苏洵的散文作为教学论文探究的案例,除了因为它是高中语文课文中经年不衰的名篇,还因为它在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情感价值目标都是今天的高中生应该学习和重视的。下面,我将本着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认识。—、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今天的高中语文有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不是个人的困惑,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困惑。也许,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更直接的作用”加之主导世界的文化是以西方为代表的文化。为了与世界接轨,发展经济,数学、物
2、理、化学、英语这样的学科异军突起,更能决定着高考中学生的分数。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考试方式有很大的不适应。中考的语文试题以书本知识为主,课外部分相对少。而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是偏重〃填鸭式〃,学习方法上以背为主。高中语文试题与语文教材看似脱节,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基本是初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盲从中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语文学科的外延是生活,考查的内容是对多年来知识的积累。我个人觉得,语文学科比其他理科要有难度z因为语文知识不是背岀来的,不是公式化的”既有社会生活的广度z又有思维方式的深度。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知识渊博,底气十足。所以,语文教师要
3、把每天的备课内容甚至是每道阅读习题都当作是充电的途径。以《六国论》为例,它是一篇议论文,而议论文真是高考作文的范式,同样也是为学生日后踏向社会写实用类文章作铺垫。学生长于初中时期的记叙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缺少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一字,由这个字统摄全篇,这个字就是论点〃赂〃。找到论点的前提是要做好铺垫,首先〃读〃不可或缺。怎么去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文章的提纲脉络,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既可以与初中从书中找答案的方法接轨,又为他们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作铺垫。这种方法就是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法。我认为,兴趣也同样来源于基础,来源于对知识的熟练把握,更来源于自信。
4、二、语法积累中的渐进性高中语文阶段对古文的要求,不同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为了给学生减压减负,所以大力倡导淡化语法、句法、词法等的理论讲解,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简要理解文章内容就行。对文言知识,尤其是语法方面知识的梳理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而到了高中阶段,课标要求陡然增高,要求对语法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掌握120个实词、18个虚词,甚至在高考中,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约有900个。于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式结构等许多陌生的词汇便蜂拥而至、影响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基于这种严峻形势,要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要答案。怎么观察,观察到了怎么办,运用什么方法
5、去解决这是关键。在《六国论》中,语法现象颇多。举个例子:〃六国互丧,率赂秦邪?〃率〃是120个实词中相对生僻的一个字,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下注释和教师单纯性地讲解,要有教师个人见解。从词性引导,它是副词。从句式语气上看,它是问句的特殊形式,反问句。从语境上看,它强调六国灭亡是一个相继的顺序,〃互〃可理解为相继而不是互相,那么〃率〃字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为〃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知识是靠自己动手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进去的。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将积累方法变成自己高中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法宝,收获颇多。三、情感主旨中的提升
6、性《六国论》作者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门三学士见证了苏洵家族对〃文以载道〃文风的传承和发扬。的确,苏轼、苏洵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的,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在苏洵之前,贾谊、杜牧都写过有关六国灭亡和秦灭亡的文章,目的是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六国论》同样不例外,只不过,其他两位作者一个生活在汉初,希望西汉的汉文帝励精图治,要以前朝的暴秦为借鉴,秦的教训对西汉统治者来说比较直接,更有切身体会。而杜牧生活在晚唐,盛唐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重振大唐声威是每位臣子的重任。杜牧抓住晚唐帝王和秦王略微相同之处,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有所借鉴。苏洵是北宋政治和文学的
7、名家,肩负着朝廷重任。北宋从建立之初就奉行〃重文轻武〃的策略,这虽然避免了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危机。但是,北宋在对辽、西夏、金的战势上接连失利,处于下风且要求和,供奉岁币。苏洵用发人深省的议论文,语重心长,言语切中要害,对北宋统治者提出委婉劝谏,可谓用心良苦。在教学中z这些观点不要完全由老师灌输,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甚至是日常语文课情感导入中,让学生自己理解。当然z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对《六国论》情感主旨的把握,也是培养自己关注时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