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

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

ID:46116585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_第1页
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_第2页
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东晋书法美学观摘要:屮国历史屮的南北分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书法,其中东晋书法的美学观完成了中国书法美学观的大自在。通过对王羲Z《兰亭序》《丧乱帖》《奉橘帖》的分析解读,阐释书法艺术的“真性情”,试以探讨东晋书法美学观,力求对中国书法美学观有进一步的推动0关键词:东晋书法;王羲之;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纷立、更迭频繁,影响到文化思想、艺术中以多样呈现,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唯美时代的来临。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后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孑盾,辞官不再出任。因政治的不稳定,在战乱年代,文人冇隐逸之意,王羲之《

2、兰亭序》《丧乱帖》都有体现。正因不愿为官,使得王羲之书法展露创作本身的真性情。王羲之(公园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皆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楷模。《兰亭序》的创作是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城外兰亭,相约47个朋友雅集,在竹林当中,将酒杯飘在水上,友人随意在溪中拿来酒杯喝酒,时间在冬末春初,友人喝醉后,王羲Z高兴Z余写兰亭纪念此事。酒使他自在,字间传达其真性情,书法中的涂涂改改,错字连篇,恰恰体现了书法的大自在,每一个字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其后王羲之又写了好几次兰亭,可是写不出来了。王羲之写兰亭

3、的时候最自在,体现艺的术无尽生命力,体现生命的奔腾,线条的解放呈现出流动性的线,是心情的释放,心情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书法的线。《兰亭序》是真性情的表达,涂涂改改正是此幅字的生命形态所在,“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以“生命情态”潇洒地呈现出艺术的本质,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丧乱帖》现多为唐朝模木,因保存在日木,所以比起莫他贴完整。正如王羲之当时的心情,战乱年代,悲痛欲绝,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用心与生命写成,成为艺术中的真情流露,是“气韵生动”的极致体现,丧乱帖的气韵生动,体现出书法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美学,是顺着心情的流动,是自然的呈现。其中“摧绝”二字线条变化极大,

4、字的造型因为是扁的,观者有强烈的压抑感,行书的部分解散后,所有的笔画变为颠覆性的美学观,对后世美学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把一个文字拆开,从而完成一个新的文字,王羲之此信是在忧愁的心境中完成的,除了欣赏书法美以外,能感受到南朝的感伤,更为此作品添加一份真性情,《丧乱帖》出笔入笔非常自然,不像唐以后强调一笔三折。《奉橘帖》故宫收藏,经过北宋、南宋、清朝后,成为传承珍品,其内容简约,文屮可以看到是王羲之与朋友间的往来及问平安。“羲之白”,“白”字是写给普通朋友的,因此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心里距离拉近,字在纸上流动,流露出真情,成为美的传递,在战乱的年代,王羲Z以艺术活出一片净土,此幅作品

5、成为精神象征,不只是字的美,更是书法线条流动性的美,体现无穷无尽之生命力。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后世中国书法的美学观,是颠覆性的,其至已经不再是书法,是大自然中本质的流露,是生命的形态,是气韵生动的体现,王羲之的书法将经验带到大自然,借着书法完成和宇宙的相连,书法艺术美学的形成是到大自然中感觉石头、云、水,听雷的滚动。书法通向宇宙,是宇宙中的大自然在艺术中的酝酿,王羲Z的《兰亭序》《丧乱帖》,使魏晋书法的美学观完成了中国书法美学观的大自在。参考文献:[1]陈振濂•谈屮国书法史(殷商-魏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作者单位何青: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张楚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