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07280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0
《高中优秀作文是如何“炼”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优秀作文是如何“炼”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那么,高中作文如何才能成为有感而发、有个性、有创意的优秀作文呢?“活动”,有米方可下锅当我们抱怨学生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时,如果能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也许能多一份理解。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接受着应试教育,应付作
2、业、应付考试、应付老师,当“应付”成了习惯,作文也就变成了公式,张三李四都来套用。自然千篇一律。承载着学生真实想法的一叶扁舟已在万千题海中渐行渐远,主体意识的退化,甚至是丧失,也许是如今学生作文缺乏灵性的一大重要原因。有一名到中国支教的外籍教师,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妈妈》。结果学生几乎全是写自己母亲如何慈爱、善良、伟大、勤劳这名女教师在课堂上忍不住大喊质问: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一点点错误吗?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过自私吗?你们的母亲就没有不道德的行为吗?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某年高考作文中,为数众多的答卷
3、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学生为骗取阅卷教师的怜悯,竟然“牺牲”自己的父母。假情节、假情感充斥耳目,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怎样让高中作文回归“真实”,作为教者更应当理性思考。除了不断呼吁“倡导多元审美、鼓励真实情感、拓宽作文视野、追求个性张扬”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活动多了,素材多了,作文就有了“米”,有米自然好做饭。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包括课本单元指定或建
4、议的活动和自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使作文课从时间到空间,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广度上都得到立体地扩展和放大,简言之,就是:在活动中学写作。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多注意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通过网络延伸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重组经验,从而发挥创造潜能。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寝室一一饭堂一
5、一教室”的三点一线式高中生活确实单调,怎样才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呢?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作为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还要自己带头做到:参与课外活动、多听广播、多看报纸、多关心身边的人、多观察周围的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千天一律”的生活过得日新月异。看电影,读好书,收礼物,买到喜欢的东西生活中的忧虑、思想上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父母的唠叨……处处留心皆可人文。"模仿”一一让作文更像样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该对人生、对理想、对前途有自己的规划,而笔者实在是很难从学期第一篇作文中找出有新意的篇章。主题
6、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甚至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普遍存在,能够拿得出手的像模像样的作文实在是凤毛麟角。更加令人沮丧的是,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写好作文,提高表达能力,笔者责无旁贷。在求索中笔者尝试过很多方法,其中“仿写”最有效。全国记协副主席刘堂江曾说过,积我数十年新闻工作的经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写什么,读什么。笔者尝试用专家的经验指导学生作文。不会写散文,不妨读一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教你领悟散文的精粹;不会写新闻,立刻翻阅日报、晚报,看看记者是怎么写的;不会写演讲词,《演
7、讲与口才》能够指点迷津。不知不觉中,学生思路已经开阔,灵感也渐渐浮现。读写本属一体,含读而求写,无疑是背道而驰。所以,学作文,先读后写。依葫芦画瓢:才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孟子日:“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任何技能技巧的获得,都必须经过模仿,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继而才有所创新。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从高中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往往要借助
8、别人用过的一些方法或创作的一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必然会出现模仿:而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模仿。作文要“像样”,当然需要模仿。仿词、仿句、仿段、仿形式、仿内容,都是重要的模仿训练。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人曾言:“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