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74132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0
《高房价下,我们怎么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房价下,我们怎么办?曹建海——《向高房价宣战》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 高房价绑架了无数人的幸福,谁是真正的推手?谁攫取了高房价的暴利?面对高房价,我们究竟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还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影响政府、影响公众?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高房价产生的时代背景 2008年11月,在抵抗金融危机的大旗下,国务院推出一揽子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导致2009年城市房价再现了2007年的疯狂涨势。与2009年年初相比,多数一线城市到年底出现了50%以上的上涨,深圳甚至达到了80%;在天量信贷资金的催动下,房价上涨迅速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
2、线城市及县级城镇的全国性普涨局面,年平均涨幅超过了30%。 高房价激起全国民怨沸腾,但是在中国的政府层面,由于沉迷于高房价对于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严重损害民生的高房价,却是欲言又止、态度暧昧,迟迟不肯落下遏制高房价的重手。流于形式、虚情假意的宏观调控,反而导演了令全世界无比惊讶的、所谓“房价越调越涨”的奇观。 在房地产领域,为什么中央政府会出台如此频繁的、无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宏观调控?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参与并控制了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制定。最典型的事例,是2003年任志强、张宝全等积极参加建设部政策调研,对于后来成为严重危害住房民生的国务院18号
3、文的政策制定,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建设部起草的每一份房地产文件,例如2006年的《国六条》、2007年的24号文等,无不是经过开发商的审查和把关之后,才提交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全国的。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遭受了严重衰退。国务院旋即出台的完全有利于由嗜血开发商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业的一揽子救市政策,就是由朱中一、聂梅生等房地产商代表,打着振兴经济、促进改善性住房购买等民生幌子提交给建设部的,并最终获得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批准。此后建设部和朱、聂二人还密谋将房地产业列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在舆论的强烈狙击下铩羽而归。不过,房地产救
4、市推动的各项税收优惠和鼓励二套房住房信贷政策,刺激2009年3月以后房价和成交量的迅速回升,并在最后一个季度进入狂飙状态,正体现为既得利益集团操纵并导演政府房地产政策的结果。 除了操弄政府政策,既得利益集团还熟练运用无情自私、缺乏人文关怀的自由市场理论,作为指导他们巧取豪夺社会财富的指导思想。这些已经被证明为现代经济理论糟粕的东西,长期以来被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御用文人,越来越多地灌输到党政文件当中,使广大人民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既得利益集团操弄掠夺社会财富的事实。由此,我们听到高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的声音,反对房地产过度市场化改革
5、、要求回归住房民生道路的呼声,被既得利益集团描述为对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搞福利分配、开历史倒车,应当人人喊打。 在我的分析中,城市化、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都不构成推动房价上涨的力量。在我看来,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理论错误导致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问题,实施了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巧取豪夺的错误政策。 二、高房价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一)高房价带来的经济危害 1、高房价影响居民生活,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 房价的高涨,虽然带来了土地开发的热情,带来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与民生日益分化的今天,高房价的挤
6、出效应,却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最大障碍。高房价下,为了一套住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他们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这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需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高房价导致大量企业不务正业,失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反映在土地市场上,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地“地王”频现。在各地土地拍卖中的举牌者,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其中不乏石化、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等非房地产企业高价举牌土地市场。例如中化集团、中电集团、联想控股、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国美电器等都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表明大量实体经济企业为寻求利润开始投向
7、利润高、技术门槛低的房地产“赌博”市场,这如何能提高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呢? 3、高房价使银行金融风险同步提高 近年来,房贷一直被我国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各大银行为了争夺此项业务恶性竞争,不断降低门槛,导致房贷规模成倍扩大。200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5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内贷款11293亿元,增长48.5%;个人按揭贷款8403亿元,增长116.2%。两项相加达19696亿元,约占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的20%。房贷业务“一枝独秀”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如果加上与地价有关的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