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

ID:46070320

大小:1.03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0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_第1页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_第2页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_第3页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_第4页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一、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2、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3、汉武帝:察举征辟制(德才)4、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5、隋唐:科举制(才学)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区别概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二、监察与谏议职能朝代部门名称监察秦汉宋谏议隋唐宋监察顶峰谏议机

2、构取消明清中央“科道”地方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御史大夫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谏院通判门下省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材料两则:材料二: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

3、和珅……等等,层出不穷。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评价:巩固练习1.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巩固练习3.(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

4、,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6.(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

5、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什么是察举制?什么是征辟制?察举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称为察举。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6、如鸡。问题解析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返回科举考场贡院内的号舍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关于科举制科举制的产生发展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科举制)贞观年间: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创武举、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分乡试、省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八股取士会试的朱卷情景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

7、百六十余人也。”想一想、议一议①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⑴积极:⑵消极:评价科举制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原则,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古为今用返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