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69549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摘要:文章依据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从提高自学能力、创设探究平台、引入生活情境、引入竞争机制等方方而面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策略;自学探究;情境;竞争机制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27-01多年来从事初屮数学教学,在课堂改革的浪潮屮,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也曾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提高效益,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细数诸多探索足迹,整理每一次探索的点滴积累,感受颇多。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数学课中时间是有限的,诸多策略,哪些是
2、真正有效的呢?所谓的“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即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这里不光是说提高分数,应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自学能力养成等等都应该算作是“进步或发展”o固然,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一堂课,让每个学生都吃饱的确很难。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一点即透,有的学生需耍反复启发。因此,强求标准一致的“教学有效性”是不太现实的,只要是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收获,就应该算作是有效的。一、提高自学能力数学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3、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教育实践表明,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具有初步的独立选择材料的能力、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阅读教学教材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环境就必须在注重教师讲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中有些数学知识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完成。例如在预习时,学生一般把握四个方面,学什么;如何得来什么;它是什么;如何应用(包括例题)。在预习平行线的性质这节吋,学生按照预习惯例和老师
4、共同设计出预习提示,后学生自主预习:(1)这节课学习什么平行线的性质?(2)如何得來的?画图度量猜想归纳。(在预习吋,要求学生按教材要求操作)(3)它是什么?一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和等,同旁内角互补及符号语言(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记住)(4)如何应用?一一会做例题,会做练习题。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把握全课内容,让学生通过口己的体验获得知识,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为后期的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二、创设探究平台口主探究是指学生在已知冃标的情况下,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形成的理论根据、知识的适用范围、知识的运用等问题,是一种目标任务型的学习。这类题目可以给
5、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吋,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尝试求解。教师给出问题: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二8和2x+3y二10的解•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同提炼方法: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样的问题系列富有探究性,学生纷纷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仅学习了木节
6、课的知识,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和拓宽。三、引入生活情境数学教学情境则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提供给学&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如果教师新输出的信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学有所乐,课堂气氛热烈,就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中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以
7、创设猜想型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教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牛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乂有什么特点?”在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分别找出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待学生猜想、讨论一会,引入课题一一相似三角形。巧妙地借助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这个问题背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8、,引导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