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

ID:46068183

大小:59.0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0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_第1页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_第2页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_第3页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_第4页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聲樂藝術審美差異探析聲樂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文化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個性。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和歐洲古典聲樂藝術,分別從遠古的先秦音樂文化和古希臘音樂文明開始,走過瞭幾千年的漫漫長路,適應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審美取向,逐步形成瞭風格迥異的美學特征。西方聲樂藝術歷經數次高峰時期和繁榮階段,成為擁有大量作曲傢和作品的音樂文化藝術品類,影響深廣,曾一度出現瞭西洋聲樂唯我獨尊的局面。隨著世界文化藝術的交融發展,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也逐步走出國門,擁有越來越多的聽眾和欣賞者。人們逐步

2、認識到,藝術是無國界的,她需要兼容並蓄、百花齊放,需要人們更加客觀地對待每一個音樂文化藝術種類,接納更多的藝術珍寶。因此,從審美的視角對中西聲樂藝術進行比較和分析是十分有意義的中西聲樂藝術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審美的價值取向上,中傳統聲樂註重藝術的自然教化,而西方古典聲樂更註重藝術的華彩娛樂形成於先秦兩漢時期的儒道思想,集中代表瞭中國文化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質,儒道哲學的互補,構成瞭中國文化藝術審美鮮明的價值取向,並對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審美觀產生瞭深遠影響儒傢思想強調音樂與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關系,重教化輕娛樂,正所

3、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希望通過詩樂的教化,以溫柔敦厚的音樂,規范君子之人格修養。上古雅樂集中體現禮樂協調的儒傢思想,雅樂歌曲正是希望通過歌曲表演,起到道德上的潛移默化作用,因而雅樂歌曲被視為道德的深化。道傢崇尚自然,強調逍遙無為,追求不受現實羈絆的理想心境和人生態度,向往自然無為的人生觀,延伸出一種以頓悟求超越的審美人生。琴歌藝術是文人怡情養性的自娛自樂式歌唱藝術,集中體現瞭道傢的理想情操境界和聲樂審美特色儒傢強調美與善的統一,重視文化藝術的社會作用。道傢則強調自然無為,追求人格精神的絕對自由。“儒學和莊學在追

4、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精神向往中的表面矛盾,實質上內在地、互補地構成瞭中國古典審美理想的整體結構。”[1]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審美上講求“文貴浮清淵雅,詩貴溫柔敦厚。賦貴婉約蘊藉,曲貴纏綿怫惻”,所以在藝術表現上不願沖動而永遠鎮靜,避免過於強烈的感情爆發。這種思想對傳統聲樂藝術具有直接的影響。中國的聲樂藝術是在內斂、教化的審美意識中發展的,歌唱的藝術表現以“自然”為美,反對誇張與裝飾西方文化藝術重模仿與再現客觀,對“美”的向往,常常具體地體現在對藝術形式感官的追求之中。西方藝術對美與形式的重視,形

5、成瞭西方文藝註重感官美的傳統。在這種文化傳統的熏染下,歐洲古典聲樂藝術形成瞭重視華麗裝飾、娛樂性的審美追求。中世紀的花唱式格裡高利聖詠,在華麗的聖詠中,一個歌詞音節配以長長的一段旋律,經過句或出現四五個的短小花唱,使裝飾華麗的歌詞音節與配置簡單的歌詞音節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感官美的音樂旋律誘發人們對善的認識。16世紀後半葉,為瞭沖破中世紀宗教復調音樂帶來的禁錮,威尼斯出現瞭大量裝飾性(富麗堂皇,服飾奢華)和強調感官上的聲色感受的音樂,進而產生瞭威尼斯樂派。歌劇誕生後,以卡契尼為主的佛羅倫薩樂派主張加強音樂與戲劇的結合,同

6、時也不排斥使用快速花飾樂句(尤其是在樂句或樂曲的結尾)。這樣就在單聲部歌曲中引進瞭聲樂炫技的因素。17世紀出現的那坡裡樂派脫離歌詞,脫離劇情,將純粹追求娛樂和炫耀技巧發展到瞭相當的程度,甚至出現瞭“號碼歌劇”。盛行於17世紀至19世紀初的閹人歌手更是將炫耀技巧、追求娛樂之風發展到瞭頂峰。19世紀最著名的歌劇作傢威爾第也始終堅持古老的意大利歌劇傳統,發展瞭華麗、激昂的“輝煌唱法"由於受地域、文化、政治、宗教、哲學及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影響,中西聲樂藝術在審美表現形式上也有很大差異,中國傳統聲樂側重於橫向感、旋律美,西方古典聲

7、樂側重於立體感、和聲美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寬闊的陸地、綿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感覺,人的活動成為認識自然的一個過程。時序概念、延續思想成為文化的支點。均衡、對稱、和諧、統一成為中國文化的原體。從國傢體制而論,自秦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之後,雖經歷瞭數次改朝換代,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成為中國政治形態發展的主脈。統治者提出瞭“溥人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天子總攬朝政,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思想形成瞭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理念的核心內容,並深刻影響瞭人們的社會生

8、活及整個社會的思維體系。這樣的社會政治環境,造就瞭中國人思維習慣上的單一性、一貫性和統一觀的形成。從中國美學思想來看,''和”的精神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儒傢歷來主張中正平和,道傢歷來主張恬淡平和,二者出發點不同,審美準則卻是相近的。“中庸平和”體現瞭在自然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和諧美的中華精神。這一切都使得中國藝術形成瞭“中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