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48623
大小:185.3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0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篇一: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快速浏览《补充材料》第
2、一自然段结合课前的预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贾岛(“苦吟诗人”出身苦寒一生坎坷“郊寒岛瘦”“荒郊苦岛”) 第9课《推敲》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与贾岛有关这个故事中贾岛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做事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点评:贾岛是大家熟识的诗人同学们对作者贾岛的一知半晓有助于我们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 二、根据课题质疑: 1、《寻隐者不遇》课题的意思浅显易懂谁来说一说 (贾岛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 质疑:“隐者”通常指隐居山林不仕的人诗中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令贾岛如此仰慕贾岛如何不辞辛劳地寻访隐者寻访的结果怎样这首短短的小诗
3、会给我们答案 三、初读古诗: 1、指生读诗 点评:音色音准流畅程度 2、指导朗读: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标出停顿、重音符号)再指生读 四、体会寓问与答的方法与作者情感变化: 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 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问(童子你师父里去了) 第二问问(童子你师傅在里采药)
4、 第三问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6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4句20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也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A、请生上台来表演3问3答(点评) B、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C、再次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指生读齐读) 五、明诗意悟诗意: 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诗句中描写了些景物(松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
5、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正直不畏严寒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小结:真会推敲用松、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这种写法我们在《三顾茅庐》中曾领略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的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
6、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位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采药)可见心系苍生济世救民为民造福像明代名医李时珍 隐在里深山真隐士自风流 点评:陶渊明的《饮酒》这样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张志和的《渔歌子》道出了一个隐者心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诗中这位隐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闲云野鹤 8、为什么要隐居呢李白的诗《山中问答》给了我们答案——问余何意栖碧山
7、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9、小结:为什么隐居答案已明了: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 六、拓展: 1、“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于是生活不如意的贾岛遂生隐居念头由此来逃避现实贾岛的另外两首诗《题李凝幽居》和《送唐环归敷水庄》都表现了他的这种心境浏览一下 2、《剑客》和《题诗后》则表现了贾岛诗歌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课后可试着把这两首诗背诵下来 贾岛的创作精神和唐代被称为“诗鬼”的李贺有异曲同工之妙—
8、—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长歌破衣襟短歌短头发作诗“呕心沥血”清代诗人袁枚也喜欢斟词酌句所以编者把他两人的诗收一块来了 3、今天李老师选编了贾岛的另外几首诗与大家一起赏析其中《忆江上吴处士》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句诗脍炙人口知道其中的一段典故!见补充材料第二自然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