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ID:46029545

大小:66.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_第1页
[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_第2页
[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深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2例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采用深静脉导管胸腔持续引流胸水,对照组21例,常规胸腔穿刺抽液,首次700ml,以后每次1000nd,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病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5%,对照组有效率85.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结

2、论:深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操作简便有效,不良反应少。【关键词】大量胸腔积液;深静脉导管胸腔引流;疗效;不良反应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403-01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胸腔穿刺引流是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重要措施,传统穿刺抽液操作繁琐,患者痛苦大,不良反应多,近几年我院采用深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大量胸腔积液患者42例,均经X线胸片、B超确诊,标准为[1]:站立后前位胸片胸液超过中、下肺野分界水平线;超声声像

3、图游离液性暗区深度大于4〜6cm,且在两个肋间可探及者;除外小分隔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4〜75岁,平均37.5岁,结核性胸膜炎15例,恶性胸水6例。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0〜73岁,平均35.2岁,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6例,恶性胸水5例。两组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o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经B超定位,通常在肩岬线或腋后线7、8肋间,选择积液最低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

4、以seiding手法置入深静脉导管,深度约10〜15cm,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胸水。对照组:B超定位后常规进行胸腔穿刺抽液,首次7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o两组患者均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恶性胸水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1.3疗效判定[2]:完全缓解(CR):胸水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胸水减少50%以上,至少维持4周;稳定(SD):胸水减少无增加趋势;病情进展(PD):胸水无减少或有增加。CR+PR(%)为总有效率。记录胸穿次数、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软件包,两组间率的

5、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治疗组1次引流成功17例,2例因导管堵塞,2例因胸膜粘连分隔行第二次穿刺引流术。对照组穿刺抽液3~8次,平均5次。治疗组平均住院吋间22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吋间30天,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见表2。3讨论大量胸腔积液造成肺压迫和纵隔移位,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纶命,常见病因为结核性胸膜炎和恶性胸水。胸水引流可迅速缓解肺压迫症状,并冃因胸水中含有大量蛋口质和纤维素,尽快引流后可减少胸膜粘连的发同吋可减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毒性症状[3]。本组观察表明胸穿抽液和置管引流均能有效

6、地引流胸腔积液,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治疗组较对照组能较快缓解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o我们体会到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以下优点:(1)深静脉导管管径细小、柔软,避免了反复穿刺,患者创伤小,感染、气胸及胸膜反应等并发症明显减少。(2)引流速度可控制,可防止过快引流胸水诱发肺水肿,心力衰竭。(3)持续性引流,胸水引流吋间缩短,有利于减少胸膜粘连的发生。(4)对恶性胸水患者胸腔置管可以方便局部给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李焕明,籍延华,李红霞•微创法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胸腔

7、积液临床观察[J]•铁道医学,2001,28(4):264.[2]丁大捞,雷玉钦,李冬梅•微创置管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5):388・[3]叶任高,陆在英,谢毅,等•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收稿日期:2007-07-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