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ID:46023219

大小:56.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中药鉴定在中药质量监督和控制中的作用逐渐增大,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药鉴定中发挥着重耍的作用,本文主耍分析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中药品种、真假及产地等特性鉴定中的作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依据。【关键词】中药鉴定;近红外光谱;应用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较多,药物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屮药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上常用的根据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根据理化性质鉴定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2、鉴定重要良莠,但是前两种方法需要积累一定经验,而理化鉴定耗费的时间很长[1],因此,找到一种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鉴定方法至关重耍,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中药品利I、真假及产地等特性鉴定中的作用。近红外光是一种波长在可见光与中红外光之间的一种电磁波,是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其将电子技术、光谱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化学技术融为一体,在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屮具有重耍的作用,其操作简单,分析迅速,效率高,花费少,结果重复性好[2],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过程中样品不需要处理,不会

3、破坏受检品,使得在线分析便于实现,是一种典型无损伤的分析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11原理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谱技术与化学技术的新型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分析方法,其主耍是以分子的振动为基础,但是与中红外的分子振动不同,近红外区的振动频率比较高,分子主要是采用倍频吸收(含氢集团)及合频吸收两种方式对其吸收,近红外光谱技术主要是通过测定相应的光谱,利用其组成或者性质的相关数据库,采用适当的化学方法建立准确的校正模型[3],将未知样品与建立的校止模型进行比较,从而

4、达到定性及定量分析。12近红外光谱技术特点①分析速度快,一般在30s内就可以鉴定完成。②操作及制备样品简单易行。③一次样品采集即可以完成多种指标的检测。④当模型建立后,不需要其他化学方法,在检测过程中不使用有毒试剂。⑤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⑥精确度及准确度较高,结果可靠。2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21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定中药真伪中的应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准确迅速的鉴定出多种不同的中药药材,有研究[4]对于16种不同的中药药材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根据光谱图可以准确地看到峰位置、峰数目及峰强

5、度Z间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鉴定不同的中药材。22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定中药品种中的应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中的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鉴别不同的中药品种,利用近红外光谱的谱图的特征,能够有效地鉴别形态和似或者种属关系较近的屮药品种。2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定中药产地中的应用对于中约产地的鉴定是近红外光谱技术较为鲜明的优势,与传统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中药是否來源于较好的产度,为鉴别其质量优劣提供基础。24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成药的定性鉴定中药复方是一种不同配伍比例的混合物,传统分析方法对其鉴定存在一

6、定的困难,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聚类方法结合能够很好的鉴别出中药复方的成分,其主要是借助不同组分的指纹图谱,根据它们Z间的差异建立一种识别模型,从而达到对于不同配伍比例的中药复方的鉴别。3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缺陷虽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屮药鉴定中应用如此广泛,鉴定效果准确可靠,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点[5]:①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其组分的含量应该在01%以上,因此,其检测的灵敏度较低,对于中药中含量较低的组分并不能准确反映。②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对中药材进行鉴定时,需要对原始图谱应用准确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近

7、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约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对于解决屮药产品鉴定屮的困难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需要建立准确的校正模型,从而对样品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其准确度及精密度较高,检测速度快,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中药鉴定中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刘沐华,张学工,周群,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和模式识别技术鉴别中药材产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4):629632.[2]龚海燕,宋瑞丽,李珊,等近红外光谱结合一致性检验对铁棍山药的鉴别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2

8、7(7):967969.[3]聂黎行,王钢力,李志猛,等近红外光谱法对同仁乌鸡白风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27(3):205209.[4]王星,白雁,陈志红,等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连翘中连翘酯甘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71207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