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

ID:46004778

大小:7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0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_第1页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_第2页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_第3页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_第4页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社会舆情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血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体现。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影响力口益増强,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快速兴起。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网络舆情的一-般性理论。刘毅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功能、传播途径、形态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相应的专着。二是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包括相应的信息技术和系统构建。曾润喜提岀了网络舆情预警的系统构成、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黄晓斌提出了

2、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实例说明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三是网络舆情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彼此关系,主要集中于高校管理、思政教育、民主政治等方面。周如俊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张丽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民主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彰显出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重视,但对网络舆情群休极化的研究,仅冇的个别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个案的实践性讨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而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特别指出整个社会需

3、要重视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彖。若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群体极化就冇可能演化为群体激化,从而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威胁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一种非平衡状态,直接应用现冇研究成果中的应对方式未必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本文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内涵出发,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借用牛态学原理提出相应调控对策。1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内涵群体极化最早是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tonerT1961年发现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群体决策情境屮,个体的意见或决定,往往会因为群体间彼此相

4、互讨论的影响,而产生群体一致性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通常比个体的先前个別意见或决定更具冒险性。Stoner当初称Z为风险转移(riskyshift)。风险转移最终被学者们称为群体极化,因为他们发现个体的意见或决定在群体讨论之后不仅仅偏向冒险的一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偏向保守一端。因此,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舆情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Sunstein认为网民在网络上会加入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成的虚拟团体,并会拥有很强的

5、群体认同感,故容易产生观点的极化。Sia,TanandWei等人认为相对于面对面交流的群体,网络群体的极化作用更加明显。对国内而言,网络舆情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各种具有一定争议的、涉及公众个人利益的公共事件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和讨论,而这种讨论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的发泄,非理性的成分比较明显,最后往往形成比较极端化的观点,即出现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具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一种积极向上的,冇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观点得到极化,这无疑是有益的,并H

6、网络舆情在极化后能够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形成多数人受益的效果。但同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更具冇明显的消极作用。当一种不健康的、非理性的或者被误导的观点得到极化后,则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从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暴力,即通过人肉搜索、极端言论等方式,对特定的当事人展开群体的攻击,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二是舆情操控,即一些利益团体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情,制造群体极化以谋取自己特殊利益;三是现实破坏,即群体极化演变为群体激化行为,并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牛活Z中。2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

7、力机制动力可以理解为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力量或者原因。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必需的动力产牛机理,以及维持和协调这种机理并使之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综合系统。各种动力并非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根据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影响效果,可以将各种作用力分为正向动力和逆向动力。凡是促进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作用力就是正向动力,即动力;反之阻碍其形成的作用力就是逆向动力,即阻力。只有充分掌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以实

8、现调控目标。2.1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分析促进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内索包括多个方面,既有公共事件的直接刺激和驱动,也有网络媒介的过滤作用,更有来自群体内在协同一致的性质。对这些促进性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找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规律从而加强调控措施的有效性。2.1.1事件驱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是一种刺激反应极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的发牛时间比较短。这种刺激來自于事件,尤其是那些网民普遍关心的、触动网民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