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

ID:46000018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_第1页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_第2页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_第3页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_第4页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古代文献论述以及现代研究,提出了手法补泻的方向、缓急、轻重、时问、手法和受力部位和特性的六个影响因素,并以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因地、因时、因人的年龄、性別、体质、所患疾病、病情变化、脏腑功能、耐推拿程度以及心量状况的不同等十个方而论述手法之补泻的临床辨证施用。关键词补泻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推拿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耍学科,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手法的补泻就是我们临床实践中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1“补泻”的理论依据1.1古代文献论述《内经》云

2、:“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实则泻乙虚则补之”。这一论述奠定了中医当然包括推拿在治病的基本法则。在此基本法则下。历代推拿医家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手法的补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幼科推拿秘书》云:“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运脾土,曲指左旋为补,直推为泻左转补兮,左转泻。”“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为清。”《幼科铁镜》云:“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小儿推拿广意》中说:“男左三关推发汗,推下六腑谓之凉,女右六腑推上凉,退下三关谓之热。”“男由右向左旋手

3、法为补,反之为泻:女由左向右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根据经络的循行方向“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以上论述了不同方向操作进行的补泻。手法之缓急也能体现补泻,如《厘正按摩要术》中说:“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此外,根据手法的刺激强度“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根据手法操作吋间的长短“长者为补,短者为泻”等等。1.2现代理论研究推拿手法补泻,是通过医者通过一定手法的方向、缓急、轻重变化等,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在一定的时间,使木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4、,也就是说,能补充人体物质Z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则谓Z“泻”。现代研究认为,影响手法补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2・1方向因素:推拿实践证明,推拿治疗小儿泄泻配合推上七节骨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大便秘结配合推下七节骨则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即推上为补,推下为泻。在推拿治疗小儿脱肛吋,气虚而致的脱肛在大肠穴由指尖推向虎口有明显的补气升提作用。而实热导致的脱肛从虎口推向指尖则有明显的清理肠腑积热Z效,即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由外向里为补,

5、由里向外为泻。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方,基于经络循环方向,顺经络循环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此为直线方向体现补泻。还有弧线的补泻方法,如在摩腹吋,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泻下通便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均为逆吋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加强,起到健脾醒胃、固肠止泻的作用,即逆摩为补,顺摩为泻。小儿推拿方向补泻多有其独特之处,如《幼科铁镜》云:“手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这里的旋

6、推无左右之分,直推则指从指端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推。1.2・2缓急因素:在推拿补泻中,一定的速度是施术部位得气、产生热量、发生传递并维持基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手法作用于机体,产&机体反应,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作用的基本条件。手法徐缓、频率低、幅度小,则刺激量小,适合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差的患者,有疏通气血、扶正补虚的作用;手法疾快、频率高、幅度大,适合于病势急迫、病情重、体质强壮的患者,有开窍醒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1.2.3轻重因素:一般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即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

7、,即谓Z“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山理功能,即谓Z“补”O历代推拿医学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界。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温热、酸痛、麻胀感作分界量,而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來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吋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吋,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

8、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这进i步说明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1.2・4时间因素:手法持续操作时间的长短,也是调控手法补泻效应的重要因素,一般经验是重而操作时较短的手法为泻,轻而操作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1.2.5手法特性因素: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一指禅的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重于补,而点、按、掐、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