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99488
大小:7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欧阳大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黎庶昌是著名的学者、外交家、散文家,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在古籍整理、研究,散文创作及外交等方面成就早为世人所崇尚与称颂;此外,黎庶昌对我国教育事业甚为重视,提出不少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创办“新学”付诸实施,亦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关键词:黎庶昌教育改革实践OntheEducationReformedIdeologyandPracticeofMr.LiShuchangOUYANG-DaLin(Q
2、ianNanNormalCollegeforNationality,Guizhou,Duyun,558000)Abstract:Mr.LiShuchangwhoisafamousscholar、diplomatandprosewriter,isthefirstdip1oniatinspecttheworldinGuizhou.Theachievementshehasmadeonancientbookssortingandresearching,prosewritinganddiplomacyhaveb
3、eenhighlyappraised.Moreover,Mr.LipayedmuchattentiontotheeducationinChinaandposedmanypenetratingjudgmentsoneducationalreform.Forhestarted"Newstudy”,wecancal1himaeducationalreformer.Keywords:LiShuchangeducationreformpractice黎庶昌(1837-1898),字苑斋,遵义沙滩人,晚清著名的学
4、者、散文家,同时是中国晚清最早一批接触西方文明的外交家之一(1876年始随郭嵩奈出使英国至1891年成功完成驻日事务,时间长达15年之久),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先生除了在散文创作、古籍整理及外交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外,颇为值得称道的是,他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国际眼光,能够将自己的见闻对照中国封建体制,提出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科学建议,并创办“新学”付诸实施,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就其在不同时期对待教育的态度而言,大致可分为“尊崇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教育改革思想、实践教育改革”三个阶
5、段。笔者不揣冒昧作简要论述,敬祈方家通人指正。一、尊崇传统教育方式阶段科举制度自隋朝实號以来,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沿用,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选拔人才之最佳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参加科举,科举高中才可能做官,所以不管哪个阶层均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身甚至家族的命运,不少读书人为此而钻进了死胡同,俗话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即是此种情形的生动写照。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文人学子的个性发展,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所以文人、尤其是身处基层的文人要想成为达官显贵,只有发奋学习四书五经
6、,撰作八股文章。黎庶昌先生作为边远贵州的文人学士,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自然也不可能超脱科举考试的藩篱。因此,庶昌先生12岁便师从杨开秀(字实田)先生学习传统儒学经典文化和科举应试知识。继杨开秀先生之后,庶昌先生又师从伯父黎恂(字雪楼,晚号拙叟),雪楼先生曾在外为官,晚年辞官返家时用薪俸购买了大量古籍带回沙滩,存于锄经堂内并开架让子侄们阅读,庶昌先生当是受益者之一。加之表兄郑珍、内兄莫友芝,家兄庶憲、庶蕃,从兄兆勋等的教导、影响,使得庶昌先生不仅开拓了阅读视野,更形成了奋发进取、刻苦钻研的良好品
7、质,为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及向朝廷上《万言书》(即《上穆宗毅皇帝书》和《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当时大背景而言,庶昌先生发奋求学的根本动力还是为了科举入仕,当时的他还是认同科举取士这一制度的,所以对于以讲授四书五经、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体制,庶昌先生还是尊崇的。否则他也不可能以廩贡生的身份千里迢迢远赴顺天参加乡试。再说,在庶昌先生家境贫寒时曾远离家小只身赴威宁担任时任威宁州知州顾崑扬(字赋亭)家的塾师,他的教授内容及方式方法当也是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有人
8、聘请违背科举制度的塾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可以说庶昌先生26岁之前,亦即《上穆宗毅皇帝书》(1862年)之前,对于科举取士的制度、对于封建私塾围绕科举考试而开设的教学内容还是尊崇的。作为生活在封建时代大背景下的黎庶昌先生,自小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其内心一定程度上尊崇传统教育及科举取士的制度,并发奋求学、参加科举考试,以求改变生活状况,这实属正常而无可非议。二、形成教育改革思想阶段随着阅历的不断开拓,加之自身及才华横溢的内兄莫友芝、表兄郑珍屡次参加科举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