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93857
大小:6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0
《论科学决策中的“反者道之动”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科学决策中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摘=要]决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反者道之动”有助于我们为决策问题找到一条理性之途。在“反者道之动”与“决策”的联系与操作化问题上,把两种相反的意见推向极端并进行尽可能的扩大,表面上是极端非理性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充分的辩论和评估,却是获取辩证理性从而得到科学决策的理性之途。“反者道之动”方法在复杂性科学背景下应当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关键词]决策;反者道之动;逆向思维;辩证理性决策是关乎我们所作的事情的原则和方向的重中之重。哲人说,“跛足而不迷途的人远胜于健步
2、如飞但是迷失方向的人”,因此,决策就是方向,决策失败,满盘皆输。但是,在现实中,小至一时一地,大至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由于决策失误带来巨大损失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且决策的事项越重大,影响的范围越大,决策错误的损失也越大,甚或无法弥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推行诸多政策、项目和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当会起到效益倍增的促进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理性的决策问题被十分迫切地提了出来。谈及理性,就必然回到哲学。解决盲目决策的有效办法就是回到哲学理性,用哲学的理性指导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而中国古代道家的“反者道之动
3、”的思想,在决策环节有十分重要的理性指导意义。一、“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涵和历史演化1•“反者道之动”的出处和原始解读。“反者道之动”一语最早见于《老子》第40章,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本意为“道”的运动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的,返本归根是“道”的运动形式。这是道家“正言若反”的逻辑思维、“玄德与物反”的社会策略,是超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写照,亦是对宇宙运动法则的经典性总结。“反者道之动”的解读中有三个实词是需要着重思考的,即“反”、“道”、“动”三字。其中的“反”字有四义:一指相反。即凡
4、事一旦过度,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二指“返回”。《老子》第24章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指虽然取得了成果,尚若自我矜伐,忘了居安思危,就会因为多余的行为与活动引起反感;三指“根本”。《老子》第25章释“道”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指“道”特点是至大(大)、周行(逝)、穷极(远)、保持道的独立本态(反)。所以“反”的含义为,不管远到何方,“道”并不随地方而变,仍保持其原本的“独立不改”状态,即指反现“根本”:四指“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5、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调控来保持对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依赖关系。“反者道之动”中的“道”,在老子的论述中既有模糊性的一面,又有明确性的一面。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但他又强调,“道生万物”、“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根本,是多样性后面的统一,是不变的规律性。“反者道之动”中的“动”,其实质是一种方法,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维,逆其道而动,所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2.“反者
6、道之动”的演化及拓展。自老子五千言以降,其微言大义、简约凝练而又散发着东方气息的智慧一代代浸淫着中国民众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趋向和社会活动。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历史过程中,儒道佛互相渗透,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此伦理的主要思想来源即为儒家学说。以儒家伦理的核心“中庸”而言,其中即有“反者道之动”的筋骨脉络。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把“反者道之动”与黑格尔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相等同。并认为此论源于道家,盛于儒家,并极大地影响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
7、精神躯体。钱钟书说:"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往返之反,回返也…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在决策当中,“反者道之动”的意义在于:使决策者充分考量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学会逆向思维,不致单凭个别或部分人之好恶本能施行取舍。同时,逆向思维一旦形成固定的决策程序和决策习惯,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将会大大提升,非理性的盲目决策自然会减少。3•对“反者道之动”的误读。“反者道之动”,民间归纳为“反动”,“反动”一词后来又在政治运动中被作为进步与革命的对立词,具备了贬义。因此,在传统时左倾语境下,这一闪耀着朴素辩证理性
8、色彩的思想被感性直觉视之若敝屣,这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就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样,把“反者道之动”奉为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圭臬也太流于僵化呆板。只有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上结合具体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