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80396
大小:6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9
《素质教育目标及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素质教育0标及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主讲人:农晖“素质教育”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今教育领域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在199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在处理热点问题上,理论研究不够,社会与教育界共识不够,教育内部也不够。”热点问题往往是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反映了教育价值取向冲突。解决热点问题离不开T作方法改进和策略探讨,因此,围绕这个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改革策略探讨,对实践与决策都是有益的。那么“素质教育”的提法能否成立?“素质教育”在众多的讨论中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
2、已具有“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判断意义,具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奋斗目标。通过这几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这一捉法从总体上来说是能成立的,但是,讨论中对“素质教育”作出的一些片面的判断则值得商榷,这一点在后文中将提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和基础教育自身改革进程密切联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吋代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
3、本宗旨,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响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改革成果丰硕。然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仍然严重影响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体现了更强烈更深刻的变革要求。一些地区为克服时弊采取的措施更坚决、更有效,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更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更简要地阐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
4、任务。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基本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应该说这一论述具有代表意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是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弊,还应看这一转变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追求,更具积极意义的优秀民族传统的宏扬和现代国民精神的塑造。围绕素质教育展开的讨论总体上体现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教育思想。不少论述强调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强调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
5、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有的同志提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教育”、“是一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种认识来之不易,是在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共识。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说,不重视人的教育思想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丧失主体性的教育思想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分析一些论述,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潮,更多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倾向。这与当代世
6、界教育思潮的发展有着某些素质教育冃标及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共同点。教育虽不是打开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育思潮的涌动不可能像一般的教科书体系那样稳健平和,它必然要表现岀鲜明的价值取向,充满着激情,这才使其具有潮水般的冲击力。有文章说“素质”、“素质教育”在翻译时,当前英语中还找不到相对应的专门术语。、这更是不足为怪。在其他学科中,这类例子也不乏见,但并不影响中文概念的成立。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目标,“
7、教育当然是为提高素质”,何必更换一个新名词?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过“进步教育”的提法,当吋也可以用“教育当然是进步的”予以责难。然而,“进步教育”在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根本性的、完整的变革体系,为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于“转轨”也只是一种比喻,用以表达彻底变革的企求。这种说法同样也可以成立。首先是基础教育的现状确实需要大大改变;其次是任何一种变革都是有继承有批判的扬弃。在重大的转变中会有矫枉过正,但也会有自我调适。但是,一种提法能够成立,并不能说明这种提法(或曰这种教育思潮)所反映的教
8、育意愿都可以实现。也不是提一个概念,一个命题就真正阐明了变革的目标。尤其是这一提法成为议论纷纷的热点时,目标的不明确性就十分突出。所以,对“素质教育”,对“转轨”提出质疑并非杞人忧天,并非都是在“概念上兜圈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过许多次呼吁实现“从什么教育到什么教育”的转变。如“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凝固式到动态式”,“从片而教育到全面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等等(有一位同志曾提出近十个转变)。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