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57243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能力的关键“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现在我就从以下儿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一、激趣型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寻求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
2、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一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岀:“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吋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二、环环和扣的提问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木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乂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
3、,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屮,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
4、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三、层次分明的提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1)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
5、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四、迁移型提问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问题,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吋,首先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接着问:同学们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5x-2>3和2(x+3)<8吗?”于是同学们会跃跃欲试地解这两个不等式了。这样提问,能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将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五、创造性的提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
6、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自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X6=48,5x—x=18。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冃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
7、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容易犯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相距甚远。“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对与不对呢?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