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ID:45944484

大小:6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探究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宋征兵(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福建惠安362100)“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①一、语文课堂应探究什么语文课堂探究的内容与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密不可分。1、推敲文章的语言之妙: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及时引领学生字斟句酌,让学生充分领略文章语言之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课文《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的“击”能不能换成“飞”,“翔”能不能换成“游”?

2、有些文章善用反讽或双关,可以重点探究文中反讽或双关的语言艺术,如《纪念刘和珍君》“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句中的“伟绩”和“武功”不仅是反语,且可看作互文,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执政府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野蛮行径。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中的“风雨”就不仅仅指作者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更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对于像诗词赋等形式精炼且富于诗意的语言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领略其中的诗意和诗境。如《山居秋暝

3、》的清新之境、《使至塞上》的雄浑之境、《赤壁赋》的旷达之意、《归去来兮辞》的田园之乐、《望海潮》的市井之味等等。2、领略文章的情趣之妙:(1)以景显情之文应充分探究情与景的联系,如《荷塘月色》中那淡淡的荷塘月色的景中折射出的正是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秋景实际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作者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则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2)比兴象征之文应探究物的寓意。如《离骚》中的多重寓意的香草美人,《囚绿记》中象征生命与活力

4、的“绿”,《氓》中“鸠”贪食“桑叶”与女主人公沉溺爱情巧妙关系。(3)托物言志之文应分析物的形神与作者人格理想的联系,如《病梅馆记》中的梅,《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4)咏史抒怀之作应探究作者咏史与现实的联系,如杜甫《咏怀古迹》、《蜀相》中借王昭君和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法。(5)以典寄情之作应探究典的原意与作者表意的联系。如《滕王阁序》一文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连用冯唐、李广、屈原、贾谊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6)有的

5、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则不可忽略对作者身世思想的探究,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课文中王羲之、王勃、苏轼都有乐与悲诸情感的瞬间流变,但情感的内容却迥然有异。另外,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探究时应作不同侧重。如魏晋之文重玄,王维之诗重禅,宋代散文重理,辛弃疾词多典,对这些作品,教师更要“因材施教”。3、挖掘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故都的秋》一文到底是悲秋还是赞秋?《祝福》中祥林嫂的抗婚逃婚是不是她反抗封建礼教的行动表现?有些课文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必须通过师生双方的探究共同完成,如《锦瑟》一诗

6、其主旨究竟是悼亡、恋情、自伤身世、寄兴还是诗集总序?教师就必须引领学生透过该诗朦胧的意象、凄迷的意境去探究。4、分析文章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重视艺术表现手法对主题的揭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最终理解文章深刻内涵的桥梁和钥匙。如《林黛玉进贾府》采用欲扬先抑、正侧结合的写法突出了贾宝玉这一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形象。《祝福》写祥林嫂之死,却以乐景衬哀情,特意把它放在一个普天同庆的欢乐除夕夜。《过秦论》则通过借古讽今、铺陈对比,含蓄而有力地展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

7、能力首先,教师需要长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注重积累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同学间彼此合作探究等习惯和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而有疑”的精神;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主要包括:1、质疑问难法:《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用头撞香案能否说明她对封建礼教有反抗意识?你认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是自己的愚孝造成的吗?《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最终究竟有没有取得胜利?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是引领课堂语文教学不断深化的必要步骤,也是触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充分探讨的重要手段。运用质疑问难法,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充分考虑

8、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深度和接受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探究的质量和效果。2、抛砖引玉法: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答案在文外”,而课文本身因为种种原因对选文复杂的思想或繁琐的背景却语焉不详。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刘裕有何“风流伟业”?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秦与京口有什么关系?“廉颇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