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5742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劳动教养制度的未来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劳动教养制度的未来之路05法学木科一班周峻峰05201037摘要: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法治与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劳动教养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立法法的出台更是使得劳动教养制度既不合理也不介法。但是,劳动教养制度我国的法律制裁体系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木文更多地是从改善的层血上去思考劳动教养制度的应然性质和应然目的,从未來的发展道路上去提出笔者对于劳动教养制度改善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劳动教养;法律制裁体系;改善;正当程序劳动教养制度是在我国特
2、定的历史条件下创设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此后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劳教制度儿经改革,与创设这个制度的初衷渐行渐远。劳动教养制度的实质是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劳动教养制度诞牛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个人是依附于国家牛存的,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对社会上一部分人进行安置、改造。可是,这种安置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诞生,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强调人权保障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我国颁布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立法法以后,劳动教养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合法性逐渐凸现出来了。但是,也有学者指出,
3、“在共和国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劳教制度,近半个世纪以来累计教冇改造了3()()万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对满足社会治安需要功不可没。维护社会治安,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是劳动教养存在的合理性的基本缘由。”②可见,是国家的稳定与秩序,还是个人的权利与白由,在劳动教养制度这里,两者进行了博弈。一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和目的要明确一个制度存在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革,首先皿当明确该制度的性质和目的,也就是实然与应然层面上的内容。1957年经第一届全国人人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将劳动教养的性质明
4、确为:“是对于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方法。”可见,劳动教养制度在诞牛之初的时候不仅带有强制改造的性质,还有安置就业的性质。而1982年国务院批准有公安部发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一下简称“试行办法”)则规定,“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池,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此时,劳动教养的性质是一种行政强制性措施。同吋,在试行办法当屮也明确规定了“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所以,此时的劳动教养性质从安直就业变成了带有教育性质。到了1991年1
5、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权状况》口皮书则十分明确地指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这更进一步确认了劳动教养的棊木性质。可是1996年我国颁布的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的7种行政处罚当屮,并没有-明确规定包括“劳动教养”。即使是第8条规定了一个兜底性条款,即“其他行政处罚”,也并没有权威的司法解释说包括劳动教养,学界也不认为这能够包括限制人身口由时间町长达4年的劳动教养。这时候,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再次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就抽象地从法律条文和人权白皮巧上所谓的“经典表述”就对劳动教养制①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一一中
6、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424页。②陈光中:在“中国劳动教养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年第5期,第29页。度的性质下定论毫无意义。因为它关注的是结论,而没冇关注劳动教养制度整个运作的体系。笔者非常赞同储槐植先生的一句话:“劳教制度是否能实现其价值,关键在于其执行场所的工作质量。”③同时笔者也认为,既然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儿经改变,相关的权力机关也莫衷一是,学界议论纷纷,我们与其在庙堂Z上侃侃阳谈,不如走进劳教场所去看看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实践来丰富我们的认识。由于我国刑法当中,犯罪概念的界定模式是“定性”加
7、“定量”,定量的因素是我国所特有的,除了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以外,还有如下社会价值:缩小刑事打击面,减少公民彼签贴犯罪污名的机会从而冇利于自市发展;紧缩国家刑罚权,与罪刑法定冇界曲同工之效;节约刑事司法资源,以便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來对付严重的犯罪。④同时,正是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索,使得我国刑法出现结构性缺损,定量因素关注的是行为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而忽视了行为人的人格状况,尤其是其主观恶性和犯罪的倾向程度。同时,行政处罚也只是对行为人行为作出简单的否定性评价,同样忽视行为人行为的主观恶性和人格状况,这就使得対于“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害虽不严重但从行为反映
8、岀行为人的主观恶习深重,对社会安宁构成威胁”(俗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