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3934
大小:7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生成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生成策略华埠镇初中:江文杰【摘要】无论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说,预设和生成是上好一堂课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教师预设过程中并不能充分预测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必须随时的发现,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把生成当作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选择、处理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师在备课吋往往都精心设计开头如何导入,课屮如何过渡,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结尾如何掀起一个高潮,每个环节人约需耍几分钟,这种课堂看上去完美无缺。教师集编导演员于一身,该想的也想到了,该有的也有了,似乎找不出什么
2、漏洞,但仔细考虑一下,总感觉到老师表演的成分太多,有点失真。初屮新课程改革至今,广大教师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当课堂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时,教师要运用智慧,即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促进有效牛成,使课堂焕发出牛命的活力。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数学课堂屮预设与生成策略的几点体会:(-)促进教学目标生成的有效途径在说这个问题之前,还是有必要对预定教学口标作一个简要的交代。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教学目标的动态建构。在教学目标确定了之后,作为教师是不是就
3、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学牛掌握学习口标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教师只有有效运用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达成目标并进一步超越目标,促进生成。1、开放的教学设计是生成性课堂的必要前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牛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看作动态生成的过程,相应的,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设计理论做出全新的调整和思考。设计也要从关系入手,关注教学中主体的变化和发展,在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生活世界的多向互动及其效果,形成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对话,渗透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1)需要认识到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程序化和非预期事件的矛盾根源还是对教学过程理解的过于机械,以至于
4、会把“困难”视为麻烦。换一个角度看,非预期事件实则是课堂资源。要保证教学的动态性,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捕捉新生成的这些资源,并根拯生成的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发展。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伴随着设计的改变和再构建。教学设计更是课堂上促进学牛资源牛成、分析利用资源以及教学方案的再牛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之前的任何设计都只能是预设的非精确的、总体的教学概要,这种预设注定要接受课堂互动的检验和再改进甚至重建,在教学现场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关系,在学生活动的进程中产生新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继续进行,并将成呆适时应用到实践Z中,教学方案在实践屮不断
5、地形成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不到课堂结束,这种改进和重建就不会结束,教学设计伴随着教学过程,也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教学设计不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等各种场合都存在教淫设计,课后的教学反思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它构成继续教学的基础,也是一种有益的资源。(2)倡导应变性和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它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就越少。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取同样的模式
6、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和死板。这种封闭定型的教案不利于发挥教师的课堂机智及时调整教学。而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强调应变性和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下弹性空间。(3)开放的问题和情境设计是促进生成的必要手段教学屮改进设计和产生教学方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产生资源,而资源产生的前提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从动态生成的过程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开放的设计,包括巧妙的问题、情境导入,提问以及总结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止是因为有了开放性的设计,教学才不至于陷入程序化的圈套。总Z,重新认识了教学过程的特性,就不能保持一种静态设计,而要体现出
7、积极的动态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教学实施的能力是统一的,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看成是一种实时的动态设计过程,才能避免静态教学设计与动态教学实施的孑盾。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保障教学的有效生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小,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口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口由表达”与“口由参与”,在这样的氛围小学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最佳心态,从而更好地促成课程口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耍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与学生分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