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宁波人才中介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宁波人才中介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中介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比国内外人才中介市场的特点,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补充国内现阶段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关键词:人才市场人才中介市场发展现状1.国内外关于人才中介市场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1.1国内研究关于我国国有人才中介市场的发展,学者刘玮在《关于政府人才市场中人才中介服务的研究》(2009.9.23)一文中说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政府所属各级人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
2、场自身建设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产生积极的作用,成为各类要素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府人才市场也面临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问题。目前的绝大多数政府人才市场自主性低,人才中介服务范围狭窄,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着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孔娟(2010)认为,政府人才市场是我国政府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是我国人才服务发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起着人才服务行业发展的主导者和示范者的作用。20多年过去了,政府人才市场普遍走完了政事合一的阶段,目前又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进入新时期,人才资
3、源的国际化竞争愈加激烈,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政府人才市场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直面人才服务多样化、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等诸多挑战。针对政府人才市场如何发展、在新时期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以及发展条件变化、生存环境竞争激烈等情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人才服务业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分析了政府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地位、服务职能和组织机构框架、业务开展现状,并在对政府人才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后指出:政府人才市场应改革管理体制、剥离公共服务型业务和市场竞争性业务,并立足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发挥在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4、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业务,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时期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彭剑锋(2002)在《聚焦中国人才市场:基本问题与矛盾》中指出,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市场真正开始融入世界市场规则体系之中,虽然产品市场的竞争并未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惨烈。5但人才市场的竞争水平、层次和量级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中国人才市场的形成及人才流动虽然不是以入世作为标志性事件,但2002年中国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却意味着我国人才市场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田炳锋(2005)在《我国国有人才市场发展对策
5、研究》一书中认为,尽管我国的国有人才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国有人才市场存在着很多不足;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市场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等等,这些不足阻碍了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国有人才市场也面临着服务产业化、吸收外国人才服务业的资本、技术等机遇。1.2国外研究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人才中介市场及人才中介组织发展的程度将对该国的经济增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的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组织经历长时期的发展已走向成熟和趋于形成市场经济下的固定模式。国外的人才中介市场,是
6、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较高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和前苏联人才中介市场为例,学者李小平、聂景山在《国外人才市场借鉴》中认为,美国是一个有着移民传统的国家,其高度开放的人才市场在西方国家具有典型性。它通过国际人才市场,大量引进各国人才,随之带来各国的先进技术,并产生杂交“优势”,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的振兴,成为后来居上的有力典型。它借助全方位大跨度人才流动的国内市场,使人才结构的调整适应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跟踪现代科技与产业结构的更新步伐,使其人才流动率遥居各国之冠,平均每人一生流动12次。一些竞
7、争激烈的新兴科技或产业领域的人才流动率,甚至高达30一50%以上。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每年有几十万企业倒闭又有儿十万企业新生的产业结构剧烈代谢的情况下,它还能在西方各国保持明显的人才效益与人才活力优势。苏联是一个建国近7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东欧等国具有典型性。它一贯重视计划经济,否定商品经济,以至在人才调节上难以引入市场机制,致使社会主义在人才开发上的优越性受到压抑。由于过分强调指令计划和行政干预,缺乏市场宏观调节和微观激励机制的协调配套,所以在人才布局结构上严重失调,挫伤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李小平认为,目前国外主要存在
8、如下三种类型的人才市场。(15)内流主导型人才市场,西方国家都普遍存在人才的单位内流,日本尤为突出。日本大、中企业的人才一经雇佣,一般不再外流,而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调节流动。据统计,日本人才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