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879855
大小:108.9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9
《关于校园道德讲堂活动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校园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导语: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下是小编整理校园道德讲堂活动方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体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城区建设水平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我校广大师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我校根据《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讲堂”建设的通知》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
2、同伴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时代风尚努力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建设“道德讲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搭建师生道德建设新载体促进所有师生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提供思想道德保障 二、“学校道德讲堂”工作原则 学校道德讲堂实施方案5篇学校道德讲堂实施方案5篇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师生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宣讲活动及开设活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
3、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学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开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师生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三、“道德讲堂”对象: 全体师生 四:“学校道德讲堂”的组织实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具体分工如下: “学校道德讲堂”组长:刘友声 副组长:陈鲁文 核心成
4、员:陈琛郭妍程心天徐希雨李均萍方婷郑崇华杨颖刘若岚朱亨麟卓志鹏陈世钦 组员:全体师生 (二)设立固定“道德讲堂”教师道德讲堂利用周会国旗下讲话建立一个固定专门的“学校道德讲堂”场所场所正面制作专门背景、标识两侧利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学生可利用现有教室与校广播台建立专门的道德讲堂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三)活动版块:活动将根据学校特有的群体分成两大版块开展相关活动教师将着重开展“师德讲堂”活动学生将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第一版块:教师“师德讲堂” 1、选树师德典型紧密结合本学校实际以师德标兵、师德模范、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建设
5、先进团队等评选为载体重点选树、培育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典型代表在我校形成学习师德典型、崇尚师德典型、关爱师德典型、争当师德典型的良好风尚 2、培育宣讲队伍按照“自身素养强、道德素质高、文化修养好”的标准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德讲堂”宣讲队伍党员干部要带头宣讲组织宣讲人员讲、师德典型讲、身边老师讲通过讲他人、讲自己、讲身边的师德故事使人人都成为“师德讲堂”的实践主体 3、创设多样载体充分利用学习日、中心组学习等载体定期不定期的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宣讲、观看影片、网上学习等形式大力建设“师德讲堂”每个单周三下午为集中宣讲日各阶段轮流安排教师讲自己或身边的师
6、德事例在学期结束时我校将收集、编写关于教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的典型案例使提升师德素养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4、体现实践特色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设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的宣讲形式、手段和方法引导教师亲身参与师德实践在师德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提升 5、定期交流研讨开展“师德讲堂”建设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听取其他“行业道德讲堂”的先进经验与兄弟学校单位现场交流观摩及时通报建设进展、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共同分享建设成果进一步开阔建设思路提升建设成效 6、
7、注重考核评估把“师德讲堂”建设情况与团队评比、年度考核等结合起来定期择优表彰“师德讲堂”建设先进团队和“优秀师德讲堂宣讲员” 第二板块:学生“道德讲堂“ 1、我选——通过前期报名再组织学生选择一批道德践行的先进学生固定一批专业道德宣讲员不断充实有讲述愿望的人员营造一种神圣清正、融洽热烈的环境氛围 2、我听——组织全体学生共同聆听道德故事宣讲活动利用班会课、周会课、国旗下讲话等一系列的主阵地让学生细心听取身边人的道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感动自己 3、我讲——利用道德讲堂的阵地在班会课、周会课、国旗下讲话、校广播台讲述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