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858854
大小:45.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8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检测(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2018·诸暨期中)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下列各郡中不属于秦始皇在征服百越后设置的是( )①闽中郡 ②九原郡 ③象郡 ④陇西郡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D 百越位于中国南方,陇西郡在西北方,九原郡在北方,故②④不属于秦始皇在征服百越后设置的郡,故D项正确。2.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
2、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解析:选A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
3、.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 分封制是“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中“重立列国的思想”的地方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实行于西汉初年,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的秦朝不符,故D项错误。4.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
4、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C.建立皇帝制度D.开创统一格局解析:选D 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
5、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C.布衣将相
6、格局全面形成D.依据政绩任免官吏解析:选D 郡县制的设立是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是地主阶级建立政权后强化统治的手段,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按照德才选拔官员,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西汉为了加强皇权曾形成过布衣将相的局面,故C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故D项正确。7.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反映出( )A.御史大夫权势日重B.汉代君权有所
7、削弱C.宰相制度日益完善D.御史大夫职权未变解析:选A “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反映了御史大夫权势日重,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0分)8.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
8、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