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

ID:45761871

大小:204.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17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上篇关于学问与哲学第一讲:为学与“无用之学”一,关于为学。为学即研究学问或学术。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与“问”。学术则包括研究方法。梁启超云“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说明了学术由原理与技术性的方法构成,同于体用;也说明了生活实践与书本的关系。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学术为知行关系。中国古代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之说,把学问的实践取向界定为世事洞明,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有别于理论理性的实践智慧。书分无字之书

2、与有字之书。人生在世即身心处世之活动,生产、交往、娱乐;感应于外而发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此即感觉、观察、验证;相信、关心、谋划;言谈、回忆、期待;理解、评价、表达。此即人自己造就并享用的文化生活。原生态的生活实践,可不借助书面文字,为无字之书;但不能没有口头语言,而只有口头语言,在记忆、传播方面有很大局限,更不易积累和流传,严重阻碍文明的进步,于是把声音转变成文字就成了大事情,文字就是刻画下来的符号,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还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说,足见文字的创造即有字之书是件大事。中国民间过去也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口头语言特

3、别是书面语言,都是对人的可感或不可感(可想可知)的身心活动的转述与保存,是人的自我表达自我对象化的重要形式。而书面文字则是最为典型的符号。书即以系统的符号记载的人类的经验、情感与智慧。二,关于文化与教化。中国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左传》。何以称此为“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朽的,但通过著书、立说,人的生命活动尤其是文化、精神生命即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就可保存下来,也就有了独立于个体之外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文化世界的形成、延续和发展。独立于个体之外,所以是客观的,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所以是社会的;因此精神文化产

4、品的客观,就是社会的普遍性,或主体间性。著书立说是文化的“赋义”,言传身教是文化的“释义”,此即教化与教育。凭借赋义与释义的活动,人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其造物。人的生成、文化的产生都说明,这里有一个人的自身二重化即自身区分、差异(difference)甚至对立的机制,也可以称为显与隐、扬与抑或顺与逆的机制:开显有利于人的生命的东西,贬抑有害于人的生命的东西;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人既要顺自己的躯壳起念,又要逆自己的躯壳起念;完全顺或完全逆,人都不能成为人。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普遍存在“禁忌”特别是关于“性”的伦理禁忌的原因(

5、现代社会打破了许多传统社会的禁忌,但也走出了禁忌与放纵的二元对立。那么,现代社会是否还要一定的禁忌呢,即绝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呢?)。文化的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人。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规定,“人”的自指性意味着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但”我“总是相对于你或他而言的,自我意识其实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活动中,即在既关联又区分的活动中,形成的个体意识与族类意识内化而成的。当一个人懂得了“我是一个人”,并且面对他人时说“我是XX”时,他就同时有了“小我”和“大我”两种意识。可以说,人而“自我”既基于人的生理个体性存在,又有赖于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和人文教化;有

6、经验的一面(经验之我),又有超验性(超验之我)。学生或学者贵在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文化学习和创造欲望,不断地从经验之我走向超验之我,而又复归到息息相通、命运与共的“我们”。人顺自己本能易,逆自己本能难。何以能逆?人的产生本身就是对特定环境挑战、压力反应的结果,也说明人自身就有两重性,意识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随着人的超越本能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即劳动的形成、道德活动的形成,人的生存也不再是本能的,他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的劳动就是人对自然的既顺应又改造;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是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由此形成人的活动的

7、能动性与受动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相反相成。人与自然打交道时的受动性向人提示自然的规律,人与人打交道时的受动性向人提示人生社会的规范;事关规律的是理性知识性的文化,事关规范的是人文价值性的文化;在这两种文化的教化、培养下,人方能成为有理性和德性的社会成员。学习、研究、创造文化,以使人不断地提升,人的生存越来越自觉自由,丰富充实,充满希望,此即人生意义。意义是人的生存特有的规定性,时间上它有方向,空间上它是整体;意义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是这两方面的贯通。而创造和提供文化资源,是作为文化人特别是学者的使命。三,哲学是求道之学。何谓“道”?一

8、方面,道是寻常的现象,道就是道路,就是开导疏导,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并且是生活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有道路才能四通八达,开导或疏导才能不堵塞、有出路,才能畅通无阻。正因为如此,道又是无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