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精读13

文学作品精读13

ID:45705926

大小:536.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1-16

文学作品精读13_第1页
文学作品精读13_第2页
文学作品精读13_第3页
文学作品精读13_第4页
文学作品精读13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精读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名著精读第七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二)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文革结束后国内形成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代表作家伤痕文学《班主任》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

2、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伤痕文学形成的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到了这时,人们才真正理解到,他们确实经历了一场人为的灾难,他们以往忍受的一切是应该而且可以打倒、唾弃的,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愤懑便立时喷涌而出,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

3、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标致:伤痕文学《伤痕》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2.婚恋主题的开掘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追根溯源,"十七年"的历史事实开始进入作家们思考的视线之内。这样,在1979年初,许多作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对建国后干群关系的思考,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的《记忆》、刘真的《黑旗》等。这些作品中往往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类似的作品在1979年下半年已经大量涌现,

4、从而形成了新时期第二个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文学反思文学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1980,1)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与以后的"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这里谌容关注的"人"有其特定的社会位置,即主人公代表了整个中年知识分子阶层。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5、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2.婚恋主题的开掘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如《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张洁著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

6、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这部作品因被改编为同名的电影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它的悲剧力量的确曾经震憾了许多读者观众的心灵,但这篇作品的重心其实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反思文学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

7、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反思文学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

8、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反思文学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