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93169
大小:77.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6
《揭秘明代医事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揭秘明代医事制度 明代医事制度 明代医学归属礼部其组织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沿袭宋元旧制而有所损益各个时期医事制度也有所变化 一、中央的医药机构 (一)太医院的设置 朱元璋自称吴王之初(1364)即仿元制设置全国性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司中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医学教授、学正、官医和提领吴三年(1366年)改医学提举为太医监设少监(正四品)、监远(从五品)洪武元年(1368)仍设太医院职官设置亦无大的变动当时无御医一职洪武六年(1373)始设御医 (二)南北两京太医院 明代太医院分为南京、北京两处 洪武元年(1
2、368)南京太医院设有院使、同知、院判、典簿洪武十四年(1381)改设太医令1人太医丞1人吏目1人御医4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改太医令为院使太医丞为院判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南京太医院仅设院判、吏目各1人掌管医事下设医士和医生同时于北京建太医院设院使1人院判2人御医4人(后增至18人)吏目1人隆庆五年(1571)设御医10人;吏目10人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人 两京太医院均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药物每年药材由产地派人解纳按药材的质量、炮制、燥湿程度分类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放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留太医院备案一送礼部查考生药库年
3、入库量很大并逐年增加 (三)太医院的分科 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太医院要求御医以下各专一科隆庆五年(1571)太医院有御医、吏目共20人统领13科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目掌管下属医士和医生各科御医或吏目人数为:大方脉5人伤寒4人小方脉2人妇人2人口齿、咽喉、疮疡、正骨、痘疹、眼科、针灸各1人下属医士医生70余名 (四)太医院的职能 1、医疗保健 太医院御医以上每天
4、分两班在内府御药房值班为皇帝及内宫嫔妃服务遇皇帝出巡太医院医官作为随行沿途为皇帝、随行官员和侍卫作保健服务 各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他们遇有疑难病症常向太医院请求医药方面的帮助明代规定各王府请医不能直接向太医院提出须上奏皇帝经批准后由太医院奉旨派遣医官或医士前往诊治文武大臣及外国酋长有病太医院亦奉旨往视将治疗结果具本覆奏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 2、医官的任免与派遣 全国各府、州、县的医学机构中的医官均由太医院考核委派《明史·职官三》载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边关卫所等处所设医官、医士、医生俱
5、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功过以为升迁任免之据据《古今医统大全》卷三记载明太医院外遣医官达150人 二、宫廷医事制度 明代宫廷除为皇帝服务的御药房外还设有专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服务的医疗机构 (一)御药局和御药房 吴元年(1364)朱元璋设尚药局尚药御奉品阶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内府设御药局始置御医御药局设尚药御奉2人直长2人药童10人俱以内臣充之御医4人由太医院医官担任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1373年又设御药房由提监、太监理其事近侍医官无定员分两班掌管御用药饵官阶与太医院医官相似 嘉靖十五年
6、(1536)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药房由御医轮流值班万历三年(1575)圣济殿造御药库关防印一枚由提督太监收管以凭传取年终将传取药材及剩余数额等项造册送礼部查考 (二)东宫典药局 洪武二年(1369)东宫设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每局设局郎1人局丞1人内使10人典药局郎、局远及内使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 京师各亲王府在承奉司下置司药2人以司亲王府的医药工作建文间(1399~1403)京师亲王府增设典药1人 (三)后宫医药机构 洪武五年(1372)后宫设六局由尚食同负责医药内设司药2人掌管医方和药物并有典药2人掌药2人均由女官充
7、任永乐间(1403~1424)及其后这些职务均转由宦官担任 皇后及嫔记有病多由太医院医官诊视后宫设安乐堂专供后嫔养病;设有月子房供宫内孕产用后宫设医官3人医士36人还配有稳婆、乳婆、医整数十人 (四)王府良医所 明代备藩王府均设良医所主管王府医疗保健洪武四年(1371)良医所设良医正、良医备1人寿官数人俱从文官由太医院推荐吏部任命杰出医药家王履、李时珍等曾任过王府良医 三、地方的医事制度 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府、州、县均设专职医官府设医学正科1人州设典科1人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的医药卫生据《顺天府志》等载各县还设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