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ID:456747

大小:165.56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7-08-04

上传者:U-944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20__届)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摘要宁波港作为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港口之一,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海运中转枢纽,也是世界重要的港口。 宁波又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随着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宁波港开拓省内外腹地,加速港口经济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宁波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有助于促进港口现代化建设、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港口存在资源缺少、设施不完善、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主要基于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的视角,从港口战略联盟方向研究,提出应建立起以大宁波港为主,上海港为辅的战略联盟合作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宁波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其自身的优劣势,提出制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化人才,加强邻近港口合作等的策略。关键词:宁波港;港口物流;战略模式 AbstractNingboportasChinakey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portisoneofChina'sforeigntradeimportantportandMarinetransshipmenthub,anditisalsotheimportantport.NingboisoneofthedevelopedcitiesinChina.Alongwit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transportationnetwork,itisusefultoincreaseeconomicinlands,andacceleratetheporteconomyandinternationalcontainer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DevelopingNingboportlogisticsvigorouslycanpromoteNingboportmodernconstructionand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lsoimproveurbancompetitiveness.Butinthisbackground,Ningboportstillhavesomeproblemssuchasunperfectedfacilities,lackofresourceandhumanresource.ThispapermainlybasedontheYangtzeRiverdeltaharborgroupoflogisticssystemfromtheAngleofstrategicalliance,portdirectionfromthebigNingboportshouldgivepriorityto,portofShanghaiastheauxiliarystrategicalliancecooperationdevelopmentmode,andcomprehensivelyupgradeportlogisticsdevelopment.AndfromNingboportlogisticspresentsituation,andcombinedwithits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makingsomepolicies,suchasexpediting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troductionofprofessionaltalent,strengthenadjacentportcooperationandsoon.Keywords:Ningboport;portlogistics;strategicmode 目录1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11.1港口物流业发展主体地位确立21.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1.3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园区建设成效显著32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52.1政策环境明显改善52.2区位优势突出52.3自然条件得天独厚52.4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62.5港区功能日趋完善62.6经济腹地经济发达63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73.1资源布局分散73.2基础设施有待提升73.3物流人才缺乏73.4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缺乏84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战略联盟94.1建立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必要性94.2建立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可行性104.3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模式114.3.1资本合作型联盟114.3.2经营一体化联盟124.3.3业务协作型港口联盟125宁波港口物流战略联盟的困难135.1一体化联盟的困难135.2协作型港口联盟的困难135.3其他联盟过程中的困难136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策略156.1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156.2培养引进港口物流专业人才166.3加快梅山岛保税港区的建设1613 6.4加强与邻近港口合作166.5积极推进区域物流协作区的建立176.6积极争取船公司支持,制定扶持政策17结论19参考文献20致谢2113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由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港口组成,包括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云港,张家港等十几个重要港口。江浙沪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地带,江海交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和宁波港作为长三角的两大港口,一个的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大港,一个直指世界港口前三甲。但上海港码头泊位数较少,受水深条件的限制,深水码头泊位和深水航道的缺乏,成为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备竞争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的条件,宁波港口岸型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经济效益逐步显现。目前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港和江苏苏州港及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港口为两翼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依托宁波、舟山的深水岸线资源和长江南京以下的港口岸线资源,形成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和江海物资转运系统。上海港具有其它港口所无法具备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它可以通过洋山港的建设发展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成为国际航运的战略性枢纽港。宁波-舟山港则具有优越的水深条件,可以发展成为次枢纽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外港。而南京港、太仓港、常熟港、嘉兴港、南通港等港口则可以成为集装箱支线港,成为长江中下游货源联系上海航运中心的枢纽,开辟江海航线。实施竞合战略可以有效降低港口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使各港口分享各种资源。长三角各港口在基础条件、依托城市等方面的差别较大,因此各港口通过竞合战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促进整个地区港口群的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1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51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4座,最大的30万吨级(兼靠45万吨级船舶)原油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13 1.1港口物流业发展主体地位确立2010年,宁波港口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的机遇,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30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球30大港口首位,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升至国内第3位,并有望跻身世界前6位(详见表1)。年份货物吞吐量(万吨)大陆排名世界排名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大陆排名世界排名20052.6924520.841520063.1024706.741320073.4524935.041120083.61241084.64820093.83241042.34820104.12241300.3536表12005-201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统计表资料来源:历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2010年,宁波港口抢抓机遇,加大力度推进航线及货源拓展。至2010年底,国内外航线总数达228条,较2009年净增12条,远洋干线比例提升至53.5%,枢纽港地位进一步确立。以此为依托,宁波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占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的70%,成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体。港口物流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得到应用,港口物流的国际化、高端化、一体化水平成果显著。表22011年2月全国200万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名次港名2011年2月(万TEU)2011年1-2月(万TEU)同比增幅%全国总计885.382109.8412.301上海港194.00464.7913.002深圳港129.35338.983.203宁波-舟山港91.21218.4918.004青岛港97.51210.1617.505广州港70.75172.32-4.606天津港75.80168.5321.707厦门港33.6188.335.108大连港35.4083.479.0013 续表名次港名2011年2月(万TEU)2011年1-2月(万TEU)同比增幅%9营口港30.7170.5228.9010连云港32.2867.5913.50资料来源:http://www.portever.com/NewsView.aspx?id=1062&cid=241.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宁波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公、铁、水、空互动衔接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运方面,宁波共有港口经营企业260家,泊位325个,杭甬运河沟通京杭运河并与长三角水网相连;铁路方面,宁波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铁路直达港域并与省内外铁路网相接,通车里程186.7km;公路方面,“1环6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572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66km;航空方面,宁波机场等级达到4E级,航空货站面积为1万m2,开通国内及地区航线41条。余国才.推进宁波港口物流发展[J].水运管理,2010(8).2008年5月1日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杭州湾大桥将宁波港的辐射半径延伸至江苏,使嘉兴、苏州、无锡、常州及苏北等地增加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深水港,也使江苏成为宁波港货物来源的直接腹地。届时,宁波港腹地从浙东向苏南、苏北、安徽扩展,进而延伸到整个长江流域地区,从而大大拓宽了宁波港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业务。(国外先进港口城市发展对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启示)2009年新辟集装箱航线6条,全年航线累计达216条,其中远洋干线113条,近洋支线51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月均航班908班,最高月航班达955班,航线遍及全球各大各航区。全年,宁波港载箱量6500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进出港口2810艘次,比2008年增长24%,15万吨级以上矿轮1192艘次,增幅37.8%,15万吨级以上大型油轮651艘次,增幅63.5%。魏幼芳.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0(5).宁波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逐年飙升。13 1.3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园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宁波港口物流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底,宁波以港口物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各类物流及相关企业逾4000家,注册资本超过120亿元,国际航运及辅助企业逾400家。宁波的物流园区正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推进。北仑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引入普洛斯、盖世理、嘉明、中外运物流、AMB等知名物流企业和国际采购商落户。空港物流园区1期成功申请保税物流中心(B型),至今已吸引逾20家企业入驻。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杭州湾新区物流园、镇海大宗货物流海铁联运枢纽港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宁波港自建成开通EDI中心以来,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生产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EDI中心平台的全面升级,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搭建起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通信与监控管理、信息服务和综合管理这五大信息系统的框架。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大通关”的理念,已初步实现口岸报检、报验、报关一条龙服务。提出的“5+2”工作制度及“无纸报关”、“多点报关、口岸放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等新型通关模式,使口岸通关环境得到逐步改善,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13 2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宁波港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为建设国际型港口物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1政策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宁波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浙江省与交通运输部开展全面合作,确定浙江省为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提出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3位1体”的港口服务体系。宁波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2.2区位优势突出宁波港是天然良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处在南北航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型交汇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地理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宁波港背倚大陆腹地,近靠上海、青岛、天津、广州、厦门等港,对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且通过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可直通内陆各地区。对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具有作为国内、国际航运枢纽必须具备的扇面中心的地理位置,并且位于国际海运最重要的“亚洲—北美”和“亚洲—欧洲”两条干线的主航线上,距香港、基隆、釜山、神户等国际大港均在1000海里距离内,至美洲、大洋洲、波斯湾等主要港口距离约在4500公里,港口区位优势明显,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航运业务往来。2.3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宁波港位于北纬29°52′,东经121°33′,周围有舟山群岛环抱,形成天然避风屏障,港区波平、流顺、浪小,水深、不淤、不冻、陆域大,一年四季可作业天数达到350天以上。宁波港港区水域面积达270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水深在22.5米以上,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宁波有大陆海岸线830公里,岛屿岸线758.68公里,已建和在建的集装箱码头总装卸能力达到1015万标准箱,也是目前中国唯一能接卸3013 万吨级散货船的港口,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2.4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宁波港建成了我国最大的30万吨级(兼靠45万吨级船舶)原油码头,我国第五、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码头,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码头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目前,宁波港有6000多米长的集装箱泊位群,配有70多台最大外伸距达65米的集装箱装卸桥吊和配套齐全的大型集装箱堆场,能够满足1万标准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的作业要求,码头设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生产性泊位达到315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4座,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平均每天吞吐货物100万吨,吞吐集装箱3万标准箱,创利600万元。2.5港区功能日趋完善宁波港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港口。大中小泊位配套,集疏运条件好,铁路、公路直达港区,具有水水中转、水陆中转、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功能。可经营集装箱、矿砂、煤炭、原油、液体化工、件杂货的接卸、储存和中转业务。随着北仑港区铁路集装箱站正式开办海铁集装箱联运业务、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杭甬运河全线贯通和投入运行、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栎社机场新国际航线的开辟、以及义乌、金华、绍兴等市内陆“无水港”的建设,更进一步延伸了宁波港的经济腹地范围,加速港口经济的发展。2.6经济腹地经济发达宁波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宁波市和浙江省,间接腹地为长江中下游的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等地,随着水、陆、空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升级,腹地范围将不断扩大。现有腹地内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外贸进出口数额较大,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仅宁波市,2009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08.1亿美元,产生了1.18万亿元的物流总额。魏幼芳.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0(5).13 3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宁波港有其优势发展,那么就必定有其自身不足之处。想要促进港口现代化建设、促进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就必须正视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3.1资源布局分散宁波港深水岸线资源短缺,公共码头占用线偏少,大中小泊位比例不够协调,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港口资源布局不合理,亟须加快整合步伐。虽然建成有世界一流的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但是专用泊位分布比较分散。特别是宁波港最重要的北仑港区深水岸线布局零乱,功能混杂,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宁波港港口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发挥其深水优势。3.2基础设施有待提升首先是线路和结点的发展不平衡,在铁路、公路干线较快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物流结点,如物流园区等建设相对滞后;其次是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不畅,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被多次中转、分拆倒装,增加了无效运输,不能满足物流服务一体化的需要;还有就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据工商部门公布的调研资料显示,以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开放式堆场为主的企业仓库占总量的91.4%,使用现代化仓库如立体仓库、可调节温度的仓库等的数量极少。在调查的仓库中,有些也已超期使用,有待更新和重建。3.3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欠缺,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有60余万人。随着宁波市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综合型的高级物流人才需求急剧增长,而宁波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在甬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物流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2006年起宁波市政府就已经将港口物流人才列为宁波十大紧缺人才之一。13 3.4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缺乏近几年,物流企业逐年增多,全市有物流企业4000多家。但是,现有物流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只有59户,仅占总量的1.6%;资产总额小于1亿元的企业,占到96.2%;员工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占到93.2%。有近三千多家物流企业服务单一,仓储的只做仓储、运输的只管运输,单纯从事搬运的物流企业就有近1500家,真正从事仓储、搬运、运输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相当缺乏。王军锋.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宁波通讯,2008(3)13 4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模式——战略联盟港口资源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港口物流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宁波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促进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贸出口己经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拉动力。根据宁波港口物流的区位特点、港口自然条件、物流运作成本和腹地经济基础以及宁波物流产业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分析,应建立起以大宁波港为主、上海港为辅的战略联盟合作发展模式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建立联盟关系,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股权或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长期联合或达成合作协议。。目前,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温州、嘉兴、台州为骨干,其他地方中小港口相应发展的分层次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而上海洋山港的建设对宁波港北仑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浙江省启动了两个特大工程,以期增加宁波港的辐射能力。表3浙江省沿海主要港口2010年末泊位数和吞吐量汇总表 泊位数(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个)货物吞吐量(万吨)宁波-舟山港3157457769温州港232155698.59台州港10214188嘉兴港32113484合计68110171139.59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资料数据4.1建立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必要性目前,国外航运与港口经营人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內地,遍及全国各地港口,深化全球港口供应链,金融危机下仍在谋求战略扩张,上海港务集团在完成长江沿线港口布局后,也在试水海外港口项目。从物流供应链发展趋势分析,实施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战略,围绕供应链做文章。港口物流配送是把运输、仓储、装卸、加工、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与港口有关的完整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港口物流是降低能耗和产品流通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到整个GDP的18.1%13 左右,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水平在9%左右。浙江外贸产品销量很大,建立港口联盟,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浙江地方港口与宁波—舟山港进行业务衔接,整合国际贸易、航运、港口、海关等行业服务,实现货物快速集散与多式联运,将有利于提高全省产品市场竞争力。宁波港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内港口中实力较强,也在四处布点,建立“无水港”与中转港。但是相对于国际港口巨头,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宁波港集团积极主导建立浙江省港口联盟,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全球物流市场。而宁波港在综合实力上的发展与增强,既为浙江港口联盟的实施在物质上准备了条件,又能使自己在资金、管理、航线、货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港口联盟和资源整合的效果。4.2建立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可行性目前,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温州、嘉兴、台州为骨干,其他地方中小港口相应发展的分层次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在近几年中,已经有部分港口开始与宁波港合作发展。其中包括:(1)与温州港合作。2007年7月,宁波港集团与温州港务集团签订了合资协议,在龙湾港区和灵昆港区进行合作。(2)与台州港合作。2010年1月,宁波港集团和海门港外沙港埠公司各出资50%共同组建台州湾港务有限公司,并拥有外沙港埠集装箱公司部分股权。另外,宁波港集团还与温岭市签订了共同开发龙门港的协议。(3)与嘉兴港合作。2008年3月,双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将租赁乍浦港区三期内一个多用途泊位先期开展集装箱业务,同时双方还谋求今后共同投资开发独山、海盐港区。(4)与舟山港合作。合资建设舟山金塘岛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以及凉潭矿石码头、衢山鼠浪湖散货码头。通过这些联盟,将充分整合宁波港和各港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建设海门港区集装箱专用码头,配置集装箱卸桥等专用设备,增加各个港至宁波港集装箱支线航班密度。各港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浙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而宁波港与上海港的联盟,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各港口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使其腹地经济产生引擎效应。洋山港的优势在于上海港口较为完善的各项软件服务体系和其综合实力;而宁波—13 舟山港则具有洋山港所不具备的更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进行水中转以及大吨位散货,国家战略物资储运的能力。洋山港的开港对宁波港来说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两港能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做到共同发展,从总体上提升长三角的港口含金量。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经济区域发展作贡献。4.3宁波港口物流联盟的模式港口联盟是近年国内外港口群整合物流资源、防止恶性竞争的成功做法。港口联盟是港口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标,在业务操作、资本经营、行政管理等领域,与临近的港口或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或组成的网络式协作关系。港口联盟旨在运用港口有限的核心资源,发挥自身最强优势,通过与别的港口或企业结盟来解决自己对某些资源质和量的需求,限制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通过彼此间的紧密合作,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经营和市场竞争战略目标,实现共同发展。所谓的大宁波港为主、上海港为辅的战略联盟合作发展模式是指在浙江省内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温州港、嘉兴港、台州港与宁波港建立联盟,在省外与上海港进行密切地合作关系。这些联盟通常以资本、经营及业务为切入点,进行合作发展。4.3.1资本合作型联盟为大力发展浙江沿海港口的集装箱运输,充分发挥宁波港在浙江港口建设、管理、经营、技术、业务、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省内沿海港口及其腹地的货源潜力,实施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切入点,采用合资、入股形式的港口联盟,逐步在宁波港与温州之间、宁波港与台州之间、宁波港与嘉兴港之间、宁波港与舟山港之间、台州港与温州港之间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的港口联盟体系,推进浙江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基于上海港、宁波港的发展现状分析,两港合作应选择在港口协会的框架下逐步实现有选择的“资本渗透”的模式。13 宁波港与其它港口可以通过合作改造和经营码头、共同开发建设新码头、合作开发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项目。具体可以考虑由宁波港以货币出资,其他港以实物资产或者货币出资,双方共同合资组建公司,共同开发新项目。通过这样的联盟模式,其它港口可借助宁波港的资金和经营管理优势,弥补自身基础设施总体比较落后、建设资金也比较匮乏的情况,加快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自身集装箱业务发展,更好地为宁波港提供喂给、分流服务;而宁波港则利用资本、经营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开拓深水岸线,扩大自己的网络体系。4.3.2经营一体化联盟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中应实现“四统一”的目标。因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定位和利益问题,可以考虑实行在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下,通过资产、资源入股,形成跨区域的企业集团,实现港口岸线、信息、科技、人才和业务等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双方在港口建设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等模式。具体做法:由省政府牵头,对宁波一一舟山港区实行统一规划,企业以自身资产、资源入股,宁波可以其资金和管理优势入股,而舟山可以岸线、土地优势等入股,共同构建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港口开发公司。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的形成,将有效整合两港资源,增强两港参与全球港口业竞争、服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中国沿海港口的良性互动。4.3.3业务协作型港口联盟这种模式联盟主要是通过港口之间根据一定的契约或协议建立起业务合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可称之为业务协作型联盟。这种模式的联盟最典型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在港口之间开辟班轮运输航线。浙江沿海港口之间应积极加快和加大这种模式联盟的建设速度和力度。通过开通宁波港与嘉兴港之间、宁波港与台州港之间、宁波港与温州港之间的集装箱班轮航线,来建立浙江港口之间业务协作型战略联盟。以内支线接宁波港远洋航线的方式,可以减轻支线港出口的压力,以及因航班密度偏少造成的内地集装箱货源流失,另一方面可以连带增加支干线港口整体的货运量,实现了联动效应。此联盟模式体现出了浙江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结构特征,即以宁波港为中心,以嘉兴港为北翼,温、台港为南翼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结构特征。13 5宁波港口物流战略联盟的困难5.1一体化联盟的困难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中的难点和关键,如果宁波——舟山港不能实现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的话,宁波港和舟山港就算不上是一体化联盟整合,宁波——舟山港也只是徒有虚名。因为原先的宁波港和舟山港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现在的宁波——舟山港涉及到不同行政区域内的港政、航政、海关、边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也就是说存在一港两政的问题,其中有很多部门,比如海关、边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不是地方政府所能指挥和协调得了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参照上海洋山港的做法,上海洋山港地理位置属浙江舟山区域,但洋山港的海关、边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隶属于上海的海关、边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5.2协作型港口联盟的困难协作型港口联盟在实施支干线班轮运输的业务合作模式会给货主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不便。在中转过程中会出现干线航班接不上,延误航期;货损货差风险增大;航运旺期甩箱、漏装严重等问题。这需要船公司、港口、政府机构间的通力配合,通过干线港的船公司预留比例舱位,及时配船;港区实施支线船在港一次靠泊,不同码头港区内部驳运;支线港合理安排内支线船期,加大与干线港的协调;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机构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内大通关,实现业务对接,加快中转集装箱周转时间。5.3其他联盟过程中的困难13 一是部分港口进行战略联盟的思想认识不清,犹豫疑虑,这边与宁波港洽谈合作,那边还在与其它港接触,举棋不定,令港口合作时间拖延,进展缓慢,难以深入下去。二是合作成本过高。宁波港在与有的港合作中,对方提出的合作条件过高,对合资企业发展造成困难。三是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如停留在目前业务合作和局部码头的合资,合作不够紧密,无法真正应对竞争挑战。四是合作中面临口岸体制和开放的问题。浙江省的口岸管理体制是两关两检,货物运输牵涉到跨关区的问题,手续繁琐,费用增加,由于尚未实现全省通关一体化,在港口战略联盟内部难以实现货物大畅其流,限制了港口联盟的建设、发展。13 6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策略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一直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把港口开发作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宁波港要以港口为龙头,结合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劣势,全面提升港口物流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并借鉴国外港口开发建设经验,打造全国运输物流大港。在此基础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6.1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一是全力推进“一主六副”物流中心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和深化空港物流中心、宁海物流中心、北仑现代国际物流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站、宁波传化物流基地等项目的功能,加快推进杭州湾新区物流中心、梅山岛等重大物流集聚区块的建设,使项目尽快发挥作用。二是立足构筑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积极推进甬台温铁路建设,和已经建设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运河、绕城高速等一批交通项目一起,基本形成以港口、市区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为骨架,海陆空多式联运方式协调发展的集疏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港口物流腹地市场的拓展提供强大支撑。三是必须大力建设现代化港口码头,满足腹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宁波港现有港口资源利用率已经接近饱和,因此当务之急是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作为国家特大型港口的宁波港,推进现代航运服务和港口物流服务,也是港口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优化港口布局,码头建设遵循“技改一改建一新建”的原则,把握好码头建设进度,防止投资和泊位能力浪费。港口集疏通道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效整合。港口物流信息平台要纳入宁波市场流总体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在壮大临港工业,发展港口物流时要全面推进港口三产发展,加快规划船员服务、商务办公、生活配餐三大设施,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13 6.2培养引进港口物流专业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要采取各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一是采取办班培训、外出考察、论坛研讨等形式,培养具备有关知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近期急需人才;二是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运作的人才,并重视全社会的现代物流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人事部门应把现代物流知识培训纳入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三是从长远看,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要有一个中远期规划,与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培教合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并逐步纳入正规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熟悉航运、法律、金融、贸易和物流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为发展宁波港口物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6.3加快梅山岛保税港区的建设加快梅山岛保税港区建设,充分利用保税港区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吸引货源,极大地促进宁波港向自由贸易港转化。2007年,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同类万吨级以上泊位的能力利用率分别达114%和290%,严重超负荷运转,梅山岛建设任务更显迫在眉睫。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岛保税港区,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主要享受的优惠政策有: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保税港区的主要功能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物流加工等业务和其他拓展功能;保税港区这种“境内关外”的政策对杭嘉湖、苏锡常等地区货源腹地客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6.4加强与邻近港口合作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实现协同发展宁波港必须要加强与邻近港口合作,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实现协同发展,这也是长三角各大港口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需要。要避免日本东京、横滨和大阪等港口因过度竞争导致集体衰落的悲剧,要学习中国台湾高雄港负责远洋运输和基隆港负责环岛运输,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共同繁荣的经验。13 首先,加强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提升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继续推进高层互访机制,深化资本、技术、业务等多个层面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共同有效优化航线组合,合理有序在货源腹地竞争,共同进行码头建设和投资,共同着力拓展海内外码头资源。目前已经招商局国际实施股权方面的战略合作,以后还可以继续开拓思路,扩大合作范围,真正实现两港战略利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一致。其次,加强与沿海喂给港合作。浙江省内的温州港、台州港、嘉兴港是关键点,温州港和台州港有经济发达的温州、台州货源腹地,嘉兴港紧临苏南和浙北地区,便于接纳运河沿线货源。宁波港应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延伸口岸服务,发挥支线港口岸服务和当地货代的揽货能力,结成联盟,营造出“1+3>4”的良好局面,实现双赢。6.5积极推进区域物流协作区的建立拓展经济腹地围绕拓展港口陆域腹地的目标,继续提高通关效率,与内陆地区城市合作,积极发展宁波港的内陆“无水港”。通过建设“无水港”,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贸易当天即可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无水港内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一切通关手续可以实现一站式报关、报验、订舱、集疏运、储运、包装、分送等,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的“无缝对接”。目前宁波海关、宁波港集团公司等除了已经在浙江地区内陆城市广泛建设“无水港”外,又积极拓展江西、安徽、湖南等内陆省份城市,与南昌、九江、武汉等城市分别签署了建设“无水港”合作备忘录。对宁波港而言,将有力地拓展港口经济腹地,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沿海港口拓展货源的重要跳板,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宁波港还要积极借助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战略,随着长三角“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的全面推广,宁波、上海、南京、杭州及长江沿线合肥、武汉等关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自由”选择进出港,这些城市间的货物转关、通关将会更加便捷、畅通。6.6积极争取船公司支持,制定扶持政策13 积极争取船公司支持,为发展港口联盟创造条件。船公司在发展港口联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争取船公司在运价上的支持,把浙江沿海港口经宁波港中转进出口的运价视同现行宁波港进出口的运价。二是争取船公司在箱管上支持,在与宁波港建立内支线的浙江沿海港口和宁波港在省内投资和合作的无水港建立箱管点,提供提箱和还箱服务。三是争取船公司在舱位上支持,保证货主用舱位的需要。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港口战略联盟。一是在用地指标安排、地价确定上,对港口联盟给予支持。二是运用税费等经济手段,在政策层面支持水水中转运输,建议对在省内港口之间运输集装箱的船舶经营者,其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省财政和地市财政所得部分,给予同等额奖励,免缴省港航管理征收的船舶运管费。另外,在战略联盟上应注重公正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只有遵循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在联盟成员间达成协议,维护成员方之间的利益平衡,推进港口联盟建设。宁波港集团在技术、管理、业务、资本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要以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态度去开展合作,必要时要牺牲一定的利益,以赢得诚信合作;地方港口要有大局观念,要有建设我国港口强势企业的志向,去迎接物流全球化带来的挑战。13 结论港口资源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港口物流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宁波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促进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贸出口己经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拉动力。宁波港以其悠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深水良港作为浙江省3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的港口,对浙江省的外贸行业和港口物流服务业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温州、嘉兴、台州为骨干,其他地方中小港口相应发展的分层次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而宁波港与上海港的资本合作联盟也应该尽快落实。根据宁波港口物流的区位特点、港口自然条件、物流运作成本和腹地经济基础以及宁波物流产业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分析,应建立起以大宁波港为主,上海港为辅的战略联盟合作发展模式。这种联盟方式有助于宁波港开拓省内外腹地,加速港口经济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与国际强港相比,宁波港存在真正的差距在于配餐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增值服务提供能力,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邻近港口合作的加强等策略,提供宁波港的服务水平和增值的项目,帮助促进港口现代化建设、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13 参考文献[1]徐葭.长三角港口群的资源整合及其对腹地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2]陈邦杆.建立港口联盟,做大做强浙江港口经济[J].港口经济,2010(7).[3]韩臻聪.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2007(9)[4]崔建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5]黄维忠.港口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叶开祥.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经济腹地战略[J].集装箱,2005(2).[7]李春福.“港航强市”战略下宁波港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2).[8]汪晓霞.长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09(1).[9]蒋立炯.宁波-舟山港港口物流发展分析与对策研讨[J].经济师,2010(3).[10]王军锋.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宁波通讯,2008(3).[11]魏幼芳.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0(5).[12]陆洪生.上海港与宁波港竞争合作路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4).[13]刘阳,周甫宾.浙江港口战略联盟的模式构建[J].中国水运,2010(10).[14]童孟达课题组.建设浙江省沿海港口战略联盟研究[J].宁波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10).[15]巫汝春.港口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6]吕杨.港口群演化与整合研究综述[J].港口科技,2010(7).[17]高林.国外港口群模式[J].中国水运报,2009(1).[18]李雁,陈颖彪,周倩仪.珠三角港口群及长三角港口群的分析与对比[J].物流技术,2009(5).[19]门峰.现代物流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0]李春福.“港航强市”战略下宁波港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2).[21]王宪明.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的发展研究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22]马祖毅.宁波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交通环保,2000(6).[23]刘军,孙龙建.港口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5(10).[24]P.E.Stonhem.Guide-linesforportdevelopment[J].Intereconomics,Volume5,Number1,26-27.[25]Mayer,H.M..ThePortofChicagoandtheSt.LawrenceSeaway[M].Lloyd'sofLondon,1957.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