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66298
大小:1003.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1-16
《中庸之道内容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四 中庸之道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十四 中庸之道诗海探珠子 规吴 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诗海探珠【赏析】作者通过对子规的描绘既表达了由于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
2、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思考】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与,通“欤”,吗原,通“愿”,谨慎老实知,通“智”,聪明孙,通“逊”,恭顺莫,通“漠”,淡漠代词,哪一个通“熟”,仔细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同“熟”如同还,仍然尚且遵循,遵从途径,道路听从,顺从介词,和语气词,吗介词,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形容词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缺少,缺失动
3、词作名词,中道,文中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地位低下把……当作两个词,礼,礼仪,节,节制不等同六、特殊句式①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②义之与比___________③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__________七、名句默写①有子曰:“礼之用,__________。先王之道,斯为美,____________。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②子曰:“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③子曰:“乡原,__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为贵小大由之君子
4、和而不同德之贼也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从文章第一则材料看,中庸之道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
5、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2.对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的观点应怎样理解?【提示】“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6、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迪?【提示】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7、。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名师点拨】“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
8、哲理和高度智慧。5.孔子如何评价“狂”与“狷”这两种品质?【名师点拨】“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