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

ID:45665623

大小:69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6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_第1页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_第2页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_第3页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_第4页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古代政治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要求:1、熟悉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及三省六部制的作用;2、熟记历史概念:三省六部制、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监察制度、谏议制度。3、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二、选官制度1、世袭制:亦称,盛行于夏、商、周时代。2、军功爵制度:按军功授爵,打破了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阶级势力的增强,主要存在于战国、秦朝和汉初。3、汉朝的选官制度:乡举里选①察举制,是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②征辟制,是一种选拔官

2、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评价:汉代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4、九品中正制:主要存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向吏部举荐。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

3、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5、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明朝之后,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从此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1898年戊戌变法时曾下令废除,但变法失败后重新恢复。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

4、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主要对各级进行监督的制度。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中央设御史府,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设,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宋朝: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地

5、方官员;明朝:中央设都察院,地方设;清朝:中央设都察院和,合称“科道”。2、谏议:对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唐朝:,负责谏议和封驳;宋朝: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评价: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1、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

6、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

7、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

8、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练习:1、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不同:汉: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主要由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2)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汉到唐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1)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