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止于至善》PPT课件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

ID:45658779

大小:403.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15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_第1页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_第2页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_第3页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_第4页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止于至善》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止于至善1.立志与伦理2.做人与做事3.经济人假设和人的本性4.根源…0.五本论以善为本“止于至善”语出《四书·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指通过不懈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境界决不停止努力。 持这样一种做人做事规则的人现在往往被称为“理想主义者”,但我甘愿这样做,也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善有“最好”之意――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

2、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和谐明善”,义在其善。孟子认为“好善优于天下”,欧阳修认为“为善最乐”,程颐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班固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可见,善有和谐之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

3、,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 “五本”乃立身之本,人生当恪守“五本”,践行“五本”,重人、修德、行善、守诚、贵真。五本论“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务本”之要,在“务人”。《吕氏春秋·孝行》:“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始终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关心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会组织。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 唯人为贵。《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

4、的关系:“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汉书·皇甫规传》)西汉贾谊进一步提出:“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自古至今,凡与民为敌者,迟早必亡。世以人为本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德者,得也。”(《礼记·乐记》)   人无德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中国古代先哲特别强调修身为本,重视道德

5、践履,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而言,包含四个层面:“修身”属于个人伦理,私德层次;“齐家”属于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治国”属于社会伦理,公德层次;“平天下”意即使天下众生万物和平相处,属于终极伦理。其中,基础是修身,修心炼己。人以德为本在德中,以善心善行为本。“善”,伦理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德的最高境界。   与人为善。《广韵·狝韵》:“善,大也。”引申为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善,在孟子思想中具有至高无

6、上的地位,善不仅是君子追求的最高标准,也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依据。   利他善群。“合群”、“利群”之德,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家的道德追求。《荀子·王制》:“君者,善群也。”梁启超讲:“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梁启超选集》)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孤立生存的社会动物,所以应该“合群”、“利群”,爱群为公。德以善为本“诚”,一切善心、品德、人格至要,人生至道。真实无欺。《中庸》云:“诚即真实无妄。”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集注·中庸注》)明清之际王夫之有时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

7、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说命上》)“诚”,一切善心、品德、人格至要,人生至道。真实无欺。《中庸》云:“诚即真实无妄。”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集注·中庸注》)明清之际王夫之有时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善以诚为本真,纯真、本真、真理。真心、真意、真情。诚身有道,大道至真,求道必致真。“真”是诚之精髓。   法天贵真。古

8、代思想家把“真”视为道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