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39282
大小:86.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5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V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VII)(一)默写(10分)1.,轻烟老树寒鸦。(白朴《天净沙·秋》)2.,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厦门行》)3.,甚恐。(柳宗元《黔之驴》)4.屠乃奔倚其下,。(蒲松龄《狼》)5.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二)古诗词理解(4分)天净沙·秋思水仙子·咏江南【元】马致远【元】张养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断肠人在天涯。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6.这两首元曲中,点明秋天之景的句子分别是:“”、“”。(2分)7.这
2、两首小令都有对江南水乡的描写,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水仙子·咏江南》表达了,《天净沙·秋思》表达了。(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6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jiē)!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8、“迁客骚人
3、”中的“骚人”意为,“骚”原指。(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藤子京是作者仕途经历相近的好朋友。B、洞庭湖的特点是壮丽雄伟、千变万化。C、“迁客骚人”登楼时都会情随景迁。D、“古仁人”具有无喜无忧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8分)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②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③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
4、哉?”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将:率领。③甫:刚刚,才。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会有土寇()(2)州官使试于一村()12.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4分)(1)(2)13.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3分)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
5、的奠基与导引作用。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
6、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杜甫、“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
7、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