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

ID:45635280

大小:9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5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_第1页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_第2页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_第3页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_第4页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 文言虚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例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可译为“你”。例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例如:豫州今欲何

3、至?(司马光《赤壁之战》)3.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二)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如: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三)动词。通“呵”,呵斥,谴责。例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三、乎(一)语气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4、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二)介词。相当于“于”。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三)助词。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例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一)副词。1.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5、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2.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项羽之死》)3.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二)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做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五、其(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例如:臣从其计,

6、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例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于乱石间择其

7、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二)副词。1.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2.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3.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