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第十一章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评价辅导第一节研究结果的解释教育研究必须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罗杰斯(CarlRogers)等以“学生为屮心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体现。这一思想标明一项重大的转变一一脱离以往消极、狭隘的说法,而积极地以学生潜在特质为焦点,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研究必须体现学生中心教育的原理,学生中心教育认为学生不仅仅只限于认知的学习,而应注重情感教育,聚焦全人的教育。肯定每一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质,是积极的,有可能达致“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最高境界,相信每个人
2、天生具有一种成长与完善自己的倾向,是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动力。认为教育关系应包插真挚、尊重和同感。教育研究的内容应体现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者不仅非常关注学生是如何根据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理论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独特见解和主张。可以说,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它给当前我国屮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许多启示。第二节研究结果的评价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应首先确定评价的标准,然后考虑教育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难易性以及是否符合伦理等。
3、对于科学技术成果,有三种鉴定和评价形式:检测鉴定,验收鉴定,专家评议。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扌舌:第一,在教育研究中,是否遵循了教育性的原则,研究是否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第二,选择被研究者时,是否遵循了志愿的原则。第三,是否尊重被研究者的人格,为其隐私保密,是否与被研究者平等地交流和合作。第四,研究者是否有焜构事实、捏造数据、抄袭别人的成果等问题。第五,在合作研究中,能否与其他人有效地合作。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专家评议与投票表决法、赋值评分法和综合评等法。第十章自测题一、填空1.计学中不能対研究的问题直接进行检验,需要预
4、先建立一个与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这一假设称为()o2.设检验的过程中,在虚无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拒绝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成为()。3.设检验过程屮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o)o4.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己知的条件下,样本平均值的分布为(5.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的条件下,样本平均值的分布为()o1.独立样本方差差异性的检验,所用的统计检验的方法主要有()02.差和总体方差差异性的检验一般用()o3.对于总体非正态,两个相关样本均值差异性的检验所用的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有()和()。4.对于总体非正态,两个独立样木平
5、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所用的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有()和()。5.対于样本相关系数是否为零的显著性检验,常用的参数检验的方法为()。6.为了检验相关系数是否等于一个不为零的常数,由于在总体相关不为零的前提下,样本相关系数的分布(),所以应首先进行相关系数的正态性的转换。7.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统计方法主要有()。8.卡方检验法主要用來描述实际观测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差异大小,具体计算公式是()。9.()对于数据资料的分布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往往要求数据在总体上服从一定的分布。10.()适用的资料是在四表格中,两因素都是连续型的正态变
6、量,只是被人为划分为两个类的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二简答题1.单叙述平均数检验的一般步骤。2.假设检验中,作出统计推断的依据是什么。3.两个平均数差异性的检验比一个平均数显著性检验增加了那些前提条件。4.单叙述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功能。5.简单叙述非参数检验方法与参数检验方法相比的特点。6.简单叙述T检验的条件?7.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8.方差及方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9.相关系数的显箸性及差异显箸性检验的方法10.检验的两类错误的概念与意义11.简单叙述计数数据的检验方法的特点12.品质相关的种类与计算方法三、名词
7、解释1•虚无假设,2.研究假设,3.第一类错误,4.第二类错误,5.t检验,6.样本分布四、计算题1.某年级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7分。现从中随机抽取40人进行新教法实验,实验结束后其测验的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6.5分。是否新教法比原来的教法好?2.某校初屮二年级屮随机抽出7名男生和8名女生,参加某种心理测验,其结果如下:男生:62,72,81,65,48,75,84;女生:72,81,78,62,52,54,46,88。试问男女生成绩的差异是否显著。3.从某地区10岁儿童中随机抽取男生30人,测得其平均体重为
8、29kg;抽取女生25人,测得其平均体重为27kg。根据已有资料,该地区10岁男孩的体重标准差为3.7kg,女孩的体重标准差为4.1kg。问能否根据这次抽查结果断定该地区男女学生的体重有显著差异?4.为了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认知方面的差异,随机抽取独生子女25人,非独生子女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