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ID:45563227

大小:47.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4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_第1页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_第2页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_第3页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_第4页
资源描述: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5章第3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好题材,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我们注意到,与大纲教材侧重于知识的传承相比,课标教材则是让学牛通过科学探究手段來获取有关知识,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从生活到物理”等理念,但在内容编排及具体处理方法上我认为尚冇可商榷Z处。课标教材第一版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是先安排了“生活中的透镜”(笫二节),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实

2、例(编者的意图是试图通过这些光洋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牛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以体现“从牛活到物理”这样一个理念,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处理是失败的。经过第二节学习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似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根木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冋事),然后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三节)。在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就有点难为我们的八年级学主了,这样处理的结果导致了教师教得别扭,学生学得累。其实,《标准》也指出:“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3、也就是说将科学探究列入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实现从“授人以他”到“授人以渔”的转化,而是耍便我们的受教育者“鱼”、“渔”兼得,而且一味强调科学探究而忽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并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鉴于这个认识,课标教材笫二版屮对这两节作了一些处理:1.在第二节中增加了从物理角度叙述像的概念的内容,2.降低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要求。但笔者认为改动示的教材非但没有从根木上解决问题,反而冇点走老路的味道。例如:教材第三节中在进行了一些叙述后指出:“……要冇个参照距离才便丁研究,不同凸透镜焦距不同,我们就用焦距为参照的距离,”紧接着要求学生做Q2/、f

4、成像实验。这就属于不讲道理的灌输式教育了(为什么不是u>3f呢?为什么不是2f

5、是上节(第一节)习题2的光路图(视频展示),对你冇何启示?(会聚光线。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透镜焦距越短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问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问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问4:若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为什么?(会。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二、新授1.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3min)B0AOi//光点S师述:这个亮点就是光点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点。同理,若镜前是一个物体,

6、则物体上的各点都能在镜示找到和对应的像点,这些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在凸,透镜中的像。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叫物距M,”一二二像到光心的距离叫像距Vo像点S'回忆平面镜成像情况(视频展示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觉到光好像是从那里射出的,这样的像叫做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凸透镜在某种情况下所成的像与此不同,在像的位置确实有光会聚在那里,这样的像叫做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2.□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认识(10min)用光具座演示凸透镜的成像情况:(1)u>2f要求学生观察屏上的像,并把像与物进行比较:其大小、正

7、倒冇何不同。(缩小、倒立的实像)(2)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