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61744
大小:60.5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14
《06国学之柔性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讲国学之柔性管理刚性与柔性管理的根据,在于东西方在对人性判断上的差别。对人性乂可以从不同方面判断:一是从伦理上,即善恶判断;二是从情理上,即情性与理性上区分。对人性的判断,对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人性善恶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管理制度制订的方向。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是恶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就会倾向于制定约束性比较强的制度,以约束人之恶;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是善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能更倾向于给管理者一个宽松的环境,以更好发挥人类本性屮善的一面。邓小平:“一项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一项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成坏人”。一、国学人性哲学及其管理方略中国古代在人性
2、问题上有五种观点:性善、性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非无善恶非有善恶。(一)儒家人性论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先犬所固有的本性中就有善的萌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Z”O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恭敬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四德是性善的表现,其核心是“仁”。“四心”这些先天的善端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通过后天的教育使这些善的萌芽成长起来,善性就充分表现出來。扩充善端,使善性发扬开来就是,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徳。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矢口”、“
3、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Z所以为圣,只是出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本具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己。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和一切政治活动中。孟了是儒家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问题的人。孟了认为人性是善的,但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却有的人表现为善,有的人却无恶不作呢?孟子解釋,后天的教养非常
4、重要,“人Z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0由于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观念的源头,所以在谈论如何治理国家时,性善论者就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徳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在把人性假设为“善”的前提下推理出来的管理垂视外在规范制度对人行为的约朿,而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智慧: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显得比较“温和”他们不站在管理的角度,性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管理的有效性。在管理中,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容易使人重实体、轻程序,动机、效果最重要,手段过程无所谓。中国儿千年的封建王
5、朝,在司法方面总是缺少公正的程序,“侦察官”、“检察官”、“法官”、“执行官”四官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与这种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有一定的关系。但性善论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如持性善论观点的人,会相信人的主动性,会给别人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中,假定人性善的正面意义是它可以启发员工的善心,把员工往向善的方面引导。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的社会,员工也需要适应这个小社会里面的环境。善的环境会引导员工往善的方面发展,而不善的环境就会适得其反。2、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的哲学是教养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6、。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苟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Z能参”(《苟子•天论》)。荀了的人性论虽然与孟了的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荀了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得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血上相同,本质上人不相同。照孟于所说,仁、义、礼、智“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照苟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了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
7、向善。用他口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苟子论证涂Z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木来是智的。荀了把人的欲望分为两个层次:“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这些属于生理感官上的欲望。“人Z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乂欲夫余财蓄积Z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这些欲望属社会欲望。正是人有感官享受和贪图利益的
8、欲望,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