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国学之柔性管理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

ID:13136061

大小:142.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7-20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_第1页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_第2页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_第3页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_第4页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06 国学之柔性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国学之柔性管理刚性与柔性管理的根据,在于东西方在对人性判断上的差别。对人性又可以从不同方面判断:一是从伦理上,即善恶判断;二是从情理上,即情性与理性上区分。对人性的判断,对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人性善恶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管理制度制订的方向。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是恶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就会倾向于制定约束性比较强的制度,以约束人之恶;假如我们认定人性是善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能更倾向于给管理者一个宽松的环境,以更好发挥人类本性中善的一面。邓小平:“一项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一项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成坏人”。一、国学人性哲学及其管理方

2、略中国古代在人性问题上有五种观点:性善、性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非无善恶非有善恶。(一)儒家人性论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先天所固有的本性中就有善的萌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恭敬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四德是性善的表现,其核心是“仁”。“四心”这些先天的善端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通过后天的教育使这些善的萌芽成长起来,善性就充分表现出来。扩充善端,使善性发扬开来就是,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3、。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9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出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本具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和一切政治活动中。孟子是儒家第—个系统论述人性问题的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却有的人表现

4、为善,有的人却无恶不作呢?孟子解释,后天的教养非常重要,“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由于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观念的源头,所以在谈论如何治理国家时,性善论者就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在把人性假设为“善”的前提下推理出来的管理智慧: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显得比较“温和”,他们不重视外在规范制度对人行为的约束,而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站在管理的角度,性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管理的有效性。在管理中,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容易使人

5、重实体、轻程序,动机、效果最重要,手段过程无所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司法方面总是缺少公正的程序,“侦察官”、“检察官”、“法官”、“执行官”四官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与这种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有一定的关系。但性善论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如持性善论观点的人,会相信人的主动性,会给别人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中,假定人性善的正面意义是它可以启发员工的善心,把员工往向善的方面引导。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的社会,员工也需要适应这个小社会里面的环境。善的环境会引导员工往善的方面发展,而不善的环境就会适得其反。2、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的哲学是教养哲学

6、。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荀子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得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面上相同,本质上大不相同。29照孟于所说,仁、义、礼、智“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7、在《性恶》篇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用他自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荀子把人的欲望分为两个层次:“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这些属于生理感官上的欲望。“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

8、,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这些欲望属社会欲望。正是人有感官享受和贪图利益的欲望,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